齿的解释|齿的意思|“齿”字的基本解释
“齿”字在甲骨文中原本是个象形字,像张开嘴露出的门牙形状。由于当时的字形写法不固定,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所以“齿”字形状像门牙,有的是上下门牙都画上的,也有的只画上边或只画下边的,画出的牙齿多少也不一,但大都形象地表现出牙齿的样子。金文中象形的牙齿有所变异,而且有的字形还在上部加了声符“止”,演变成了形声字。到了楷书繁体字中,“齿”字表意符的四个尖形门牙变得像四个小人;到了简化字中则像一个小人(齿),完全看不出像牙齿了。
“齿”的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成语“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紧密,彼此牵连,利害相关。在“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段给人以警示的历史故事。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虞国和虢国是同姓国,也是挨得很近的邻国,虞国和虢国又都与晋国是邻国。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想攻打虢国,却担心虞国会帮助虢国,影响自己取胜;如果改为攻打虞国,也担心虢国去帮助虞国,自己仍然难以取胜。于是他就派大夫荀息送给虞公一乘四匹的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璧,希望虞国给晋国让路攻打虢国。虞公看见千里马和名贵的玉璧,就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规劝虞公说:“俗话说,‘唇亡齿寒’,晋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虞国和虢国,是因为虞国和虢国好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紧紧地挨在一起,如果虢国不保,接着就将有灾难落在虞国了。所以虞国不能答应晋国的要求。”可是虞公因贪图晋国的贿赂,最终没有听取宫之奇的忠告,还是让晋国带兵通过虞国去攻打虢国。结果,当晋军灭掉虢国之后,便回来把虞国也灭掉了。这一历史记载给人以启迪,“唇亡齿寒”的成语在后代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经久不衰。
现今使用的成语中还有“马齿徒增”的说法,其中的“齿”指的是年龄,因为牛马幼小时一年长一颗牙齿,可根据牙齿数目计算牛马的岁数,也引申指人的年龄,因此人们常常用“马齿徒增”来谦称自己虽然年龄增长了,却没有什么作为。在《西厢记》中也有用“齿”表示人的年龄的叙述。比如:“生因问莺齿,夫人曰:十七岁矣。”是说张生询问莺莺的年龄,夫人说,莺莺十七岁。另外“齿”字还因牙齿为依次排列的形状而引申出并列的意义,“不齿”就是不与一起并列,表示极端鄙视的意思。“启齿”是开口说话的意思,因为上下门牙一分开,嘴也就张开了。“何足挂齿”的意思是不值得挂在嘴边,也就是说不值得提起。
“齿”与“牙”在最初造字的时候表示的意义是有明确分工的,“牙”字是槽牙上下对合的象形,原指口腔内的槽牙,与“齿”字原指门牙不同;在后代的使用中“牙”和“齿”都可以泛指牙齿,包括了门牙和槽牙。在现代汉语中“牙”和“齿”组成为双音节词“牙齿”,共同表示牙齿的意义;而“牙”在单用时也可表示牙齿的意义,如“牙不好”,“挂牙科”中的“牙”不仅仅是指槽牙,也包括门牙在内;“齿”字在现代却很少单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