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的解释|誓的意思|“誓”字的基本解释
“誓”字是个常用字,古代把表示必定怎样行动的言辞叫誓。“誓”是一个会意字,字的上半部分是折,折即折箭;字的下半部分是言,言即誓言。中国古代有“折箭为誓”的习俗,例如《水浒传》第五回说:“智深道:‘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周通折箭为誓。”
“誓”字由折箭为誓而来,所以最初的“誓”字是写作“矢”的,矢就是箭。例如,《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曾会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这位夫人作风不检点,名声不太好,孔子会见这样的女人,使得他的大弟子子路很不高兴,于是,“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发誓说:‘我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天也不容我,天也不容我!’”这段话里的矢就是誓。
再如,《诗经·柏舟》中记载,一位少女的婚恋受到了母亲的阻挠,这位少女悲愤地说:“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意思就是“我发誓,到死也非他不嫁!老娘啊,上苍啊!不体谅人家的心思!”这里的矢也是誓。
从发誓这个意义讲,“矢”是“誓”的本字,后来,矢专表箭,人们又造了一个“誓”字用来表示发誓等意义。“誓不两立”、“誓不罢休”中的“誓”就是发誓。发了誓就要守信用,所以古人常常通过发誓来取得别人的信任。《诗经·卫风》中有这样的话:“言笑宴宴,信誓旦旦。”是说一位男子,在他相好的女子面前说说笑笑,显得很快乐,诚恳地发誓,要女子相信他的真诚。《尚书》中说:“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意思是,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要杀了你们,把你们的妻小罚为奴隶,绝不赦免!
战争最需要心齐,古代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之前都要发誓,叫做誓师,如《尚书》有“汤誓”,就是商国首领汤攻打夏朝时誓师的记载。汤在宰相伊尹辅佐下,率领部众誓师伐夏桀,与桀战于鸣条,结果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尚书》中又有“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攻商的誓师。
古人非常重视发誓,认为发了誓后能否兑现,冥冥之中有神明在监视着,对违背誓言的人,神明也要给以严厉的惩罚。因此发了誓就一定要做到,谁也不敢轻易违背。据《左传》记载,春秋初期,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原来不喜欢庄公,喜欢小儿子段,后来段在母亲支持下出兵攻打庄公,兵败自杀。庄公知道弟弟的后台就是母亲,就派人把姜氏送出国都,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意思是只有到死后再见面了。过了些日子,郑庄公见到别人能孝养母亲,自己却不能,就反悔了。一个臣子替他想了个办法,他对庄公说:“虽说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只有死了才能见到黄泉,朝下挖个地道,见到泉水,不就是黄泉吗?在那里盖间房,不就见面了吗?”郑庄公大喜,照计而行,母子二人终于相会于“黄泉”,抱头痛哭一场,重归于好。
古人重视自己的誓言,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誓言,所以誓又有谨慎的意思。《仪礼·文王世子》说“曲艺皆誓之”。意思是,要谨慎地去学习技艺。誓的意思就是谨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