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的解释|鹿的意思|“鹿”字的基本解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鹿的解释|鹿的意思|“鹿”字的基本解释

“鹿”字出现很早,在甲骨文中是个地地道道的象形字,它的字形非常生动,完全是一只鹿的样子。

甲骨文的“鹿”字,形体不固定,仅《甲骨文编》一书所列的就有将近五十种。发展到小篆,形体就规范多了。《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鹿,兽也。像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后两句的意思是,小篆的“鹿”字和“鸟”字的足部相似,都写成匕首的“匕”字。鹿蹄和鸟爪本来没什么相似之处,但在小篆中的写法却是相同的,这正说明小篆已经是经过规整化的、象形色彩大大削弱了的文字。而隶书的“鹿”字就完全不像鹿的形状了。

“鹿”在甲骨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卜辞中常有商王“逐鹿”、“获鹿”的记载,有时一次就猎获四十只,这说明殷商时期中原地区的鹿是非常普遍的。不仅是殷商,就是到了唐宋时期,鹿仍然是一种常见的野生动物。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组寓言。其中一篇叫作《临江之麋》,说的是有个人养了一只小麋鹿,家中的狗畏惧主人而不敢加害,这使得小麋鹿把狗当作了朋友。但有一天,小麋鹿在外面遇到一群狗,还想上去一起玩耍,结果被狗吃掉了。寓言中所写的一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那么,鹿一定是唐朝的人经常见到的动物了。在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散文《前赤壁赋》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句子。

到了清朝,我国珍贵的特产野生麋鹿已经灭绝,只是在北京南苑的皇家鹿苑中还有人工饲养的一百多只。

“鹿”驯顺善良,自古以来被看作友善的象征。人们常用鹿肉招待客人,诸侯之间常用鹿皮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诗经》中有一篇《鹿鸣》,写的是周文王大宴群臣及宾客的场面,其中写道:“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呦(yōu)呦鹿鸣”比兴(xīng)宾主之间的倾心交谈、相互呼应。后来有人把这首诗的内容谱成了题为《鹿鸣》的乐歌,在君臣宴饮时演奏咏唱。

上古的《鹿鸣》曲虽已失传,但《诗经》中的《鹿鸣》篇却仍在历代的宴会上传唱。到了科举时代,产生了这样的习俗:在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要宴请主考官、执事人员和新举人。宴会间,唱《鹿鸣》诗,表演魁星舞。所以,把这种宴会叫作“鹿鸣宴”,又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叫作“鹿鸣客”。

历史上还有许多和“鹿”有关的故事和典故。“指鹿为马”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秦始皇死后,由秦二世继位。奸臣赵高想谋反,又怕群臣不跟他干,为了试验一下大家的态度,就想了个办法。他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嘴里却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怎么把鹿叫做马呢?”他又问大臣们,大臣们多半都不敢吭气,也有人为了奉承赵高,顺着他说是马,而少数说是鹿的正直的大臣后来都被赵高所杀害。这样,群臣对赵高更加畏惧了。后来,人们就用“指鹿为马”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