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的解释|钟的意思|“钟”字的基本解释
“钟”字是个简化字,它的繁体有两个,即“鐘”和“锺”。這兩個繁體字最初旣可表示樂器,也可表示容器;后來二者在使用上基本上有了分工;“鐘”一般表示樂器,“锺”一般表示容器;简化后它们的意义都由“钟”字承担了。
“钟”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报时器,“晨钟暮鼓”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成语。
在中国古代“十釜为一钟”,钟是一种较大的容量单位。古语中有一种说法叫做“书中自有千钟粟”,它的意思是说好好读书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正因为“钟”是一种量器,有汇集的功能,于是就引申出(感情等)集中的意义。比如“一见钟情”这个成语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乐器,“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陶制的,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中、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编钟的数目逐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为多,如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编钟,又有十三枚一组的,现在见到最多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计四十六枚,分三层悬挂。最近复原了这种编钟的演奏风韵。先秦的钟呈椭圆形,秦以后宫廷中悬挂的钟都是圆形。
“钟”,这种家喻户晓的器物,它作为容器和量器是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离不开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宫廷、庙堂的重要乐器,与政治权力挂上了钩,就显得宝贵了。“钟”与“鼎”并称为国之彝器、重器,成为贵族的名分、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不再是简单的乐器了;“钟鼓之乐”成了宫廷、庙堂的音乐、乐舞的专称。
在“钟”上刻字是古文字保留传播下来的重要方式。陶器上的文字称陶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作金文;因为是刻写在钟鼎上的,所以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占领一个国家,如不毁了被占国的宗庙就不算最后占领,毁宗庙的一个标志性的行为就是毁掉宗庙的钟。吴王阖闾伐楚国破其九国之钟,伍子胥入郢(yǐng)国毁其十龙之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显示空前的丰功伟绩,造了一个千石(dàn)之钟。石(dàn)是中国的度量单位。千石之钟,说明了这个钟非常大。在中国古代,钟可以说是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是明代的永乐大钟了,永乐大钟高六米七五,钟身内外铸有二十三万字的佛经咒语。更令人惊奇的是,它通身上下竟找不到一个砂眼,而且还有卓著的声学特征,钟声可以传到很远很远。五百多年前,这样巨大而精美的一口钟是怎么铸造、运输和悬挂起来的,至今仍是专家们研究和争议的话题。
在民间,有的人喜欢在马脖子上拴个铃铛,这种“铃”应该算是最小的钟了。还有一种被称为“金口木舌”的“木铎(duó)”就是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有一种从民间收集各种信息的制度,来到乡间的这位采访者摇响“木铎”,于是人们便来告诉他一些民谣、谚语、民歌什么的。总之,关于“钟”在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和话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