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的解释|否的意思|“否”字的基本解释
“否”是个会意字,表示用“口”说“不”,加以否定。
古人常用“否”来做应对,表示不同意别人的说法。《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秦王想以换地为借口,得到一个叫安陵的小国的土地,安陵国君不同意,秦王就很不高兴地对安陵国的使者唐且(jū)说:“安陵君违背我的旨意,是轻视我吗?”唐且回答说:“否,非若是也。”意思是说:不,不是这样的。唐且向秦王解释说,那是安陵君的祖先留给他的地,是不能换的。秦王大怒,威胁唐且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意思是他一旦发怒会让安陵国的人头落地。唐且毫不畏惧地回敬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血流五步,天下缟素。”意思是说,如果让我发怒,我现在就会与你拼命,这样将倒下我们两人的两具尸体,在五步之内鲜血四溅,秦国的臣民都要穿上白色孝服。唐且说着,拔出剑做出向秦王冲过去的样子,吓得秦王脸色发白,赶快收回了换地的要求。
“否”字还可以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这样写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尚能饭否”就是“饭量还好不好”的意思。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史记》中记载说:赵王派使者去探访告老在家的廉颇,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披甲上马,以表示自己还可为国效力。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引用这个典故,是用廉颇作为比喻,意思是:没有人来问一问我的身体怎样,还能为国家出力吗?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心情。
“否”还读作(pǐ),有闭塞和阻隔不通的意思。清代政治家郑观应在他的著作《盛世危言》中说道:“官司益多,否塞益甚。”这是说一个国家官僚机构设得越多,社会的运作就越不通畅,越容易受到阻隔。
中国古代的一部与占卜有关的书叫《周易》。“否”还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个卦名,表示的是天地不交,上下隔阂,闭塞不通;与“否”相对的另一个卦名叫“泰”,表示的是天地相交,顺利、通畅。后来人们用“否”表示坏运,用“泰”表示好运。
中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代末年的一个爱情悲剧。小官员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夫妻恩爱,但却因婆婆不喜欢刘兰芝而被强行拆散,刘兰芝回到娘家,兄长逼她改嫁时说:“先嫁得府吏,再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意思是说,你刘兰芝以前嫁的是一个小官员,现在有机会嫁给太守的公子,坏运和好运的差别大得就像天地之别一样,足够你一辈子享尽荣华了!可惜刘兰芝重情义不重荣华,表面上答应改嫁,却在洞房之夜投水而死,焦仲卿也上吊自尽,二人化作鸳鸯,夜夜悲啼。
古人认为否和泰可以相互转化。成语“否极泰来”,比喻坏运发展到了极点,好运就会到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