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成语《勃然大怒》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勃然大怒:bó rán dà nù

词源: 《孟子·万章下》:“ (孟子)曰:‘君有大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词由: 有一次, 齐宣王召见孟子,问他应选择怎样的人为卿相才合适。孟子回答道:“在为卿相的人选中, 既有您同姓的贵戚, 又有一般的外姓人, 不知大王问的是哪一种?”齐宣王说:“如果选用同姓贵戚, 应该是怎样的人呢?”孟子说:“国君有大的过失,就该去劝谏, 一次不听, 就再劝, 如反复劝谏, 还是不听, 就得免去这国君的王位,另立贤主。”齐宣王听了这话, 惊得脸上忽然变了颜色。孟子解释说:“请大王不要诧异, 王既然问了臣, 臣不敢不直说。”齐宣王定了定神, 又接着问道:“如果选用外姓人, 应该是怎样的人呢?”孟子说:“国君有了过失, 就应劝谏。如果自己反复劝谏, 国君还是不听, 就告辞归去。……选择卿相, 就应该选择这样忠诚正直的人啊!”

词义: 突然变了脸色, 显得异常愤怒。勃然: 因生气或惊慌而变了脸色的样子。

书证: 《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甲已之间, 暴风三溱,拔树折木。”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晋文公在半途,闻郑国遣使复通款于楚, 勃然大怒,便欲移兵伐郑。”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 第二十九回:“孙策见官民俱罗拜于水中, 不顾衣服, 乃勃然大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