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激浊扬清》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激浊扬清:jī zhuó yáng qīng
词源: 《尸子·君洽》:“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晋书·牵秀传》:自谓居司直之任, 当能激浊扬清,处鼓鞞之间, 必建将帅之勋。”
词由: 西晋时, 有个文人牵秀, 年轻时能说会道, 有点才气, 得到权贵们的提拔, 官居司空从事中郎。可是他爱说大话, 常讲自己如果督察百官,定能除恶奖善,激浊扬清;如担任军职,定能建立将帅的功勋。不过他说到做不到。公元291年,西晋皇族之间爆发争权斗争, 相互杀伐混战, 历史上叫“八王之乱”。当时牵秀被晋惠帝任命为尚书, 但他对诸王专权, 惠帝沦为傀儡, 从来不敢出面反对。非但如此, 牵秀还跟作乱诸王勾搭。他先为长沙王司马又效力, 后又投奔成都王司马颖,百般讨好有权有势的宦官孟玫,取得司马颖的信任。随后, 河间王司马顒杀了长沙王司马乂, 废了成都王司马颖。牵秀又投靠河间王,当上了司马颙的平北将军, 为他镇守冯翊。“八王之乱”前后历时十六年之久, 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牵秀也在这场大乱中被司马顒的部属杀死了。
词义: 冲去污的, 扬起清的。激:冲去; 浊: 脏水; 清: 清水。比喻抨击、清除坏的, 表彰、发扬好的。亦作“扬清激浊”
书证: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卷中·利害》“既达也,为上下之所敬,其功足以激浊清扬, 师范僚友。”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待制为官, 尽忠报国,激浊扬清。”《贞观政要·任贤》: “王珪对曰:‘……至如激浊扬清, 嫉恶好善, 臣于数子, 亦有一日之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