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动辄得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动辄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
词源: 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zhi) 后, 动辄得咎。”
词由: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三岁时死了父亲, 由堂嫂郑氏抚育长大。他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他发言直率,无所畏避。后来他升任监察御史。当时长安,皇帝经常派宦官采买民间货物, 这叫“宫市”。他们付价很少,甚至肆意掠夺。韩愈上书力陈宫市之弊,结果,德宗皇帝罢了韩愈的御史,贬为阴山(今广东阴山)县令。唐宪宗元和初年,他升任河南令和员外郎,但不久又因上疏议论华州刺史处理案件不公一事,被朝廷贬为国子博士。由于韩愈屡遭贬逐,心里非常愤懑,于是写了一篇《进学解》。文章勉励生员(即太学生)不要荒废学业,有了真才实学,就不怕没人赏识和提拔。他的看法成了生员的笑料。有人说:“先生文才盖世,坚持正义,那为什么往往获罪,常常弄得进退两难呢?”韩愈说:“我虽然动辄得咎,但还能乘马而行,安坐而食,这不是很幸运吗?”显然,他的话曲折地抒发了自己遭贬斥、不被重用的牢骚。
词义:一举一动往往获罪或受到指责。辄:总是、就。咎:过失、罪责。
书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丁玲《生活·创作·修养》:“但这些东西就会为无产阶级所不许可,就会受到立场与方法不合的指谪,假如我们不在这里下功夫,我们即使有很高的技术,也很容易在取材上,在人物表现上动辄得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