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乱臣贼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乱臣贼子:luàn chén zéi zǐ
词源:《孟子·滕文公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词由: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孟子:外面的人都说你喜欢和人家争辩,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自有人类以来,有一治世,必有一乱世。现在正处在乱世,世运衰落,正道微弱。孔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忧虑,于是就写了《春秋》。《春秋》上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说的都是天下的事。从前禹治大水,天下太平,周公兼併夷狄,驱除猛兽,百姓安宁·孔子写成了《春秋》,那班弑君弑父的人,也就害怕了。”
词义:犯上作乱的人。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原指不忠不孝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书证:《汉书·王莽传赞》:“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宋·文天祥《过平原作》:“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二回:“古言‘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蒋光慈《田野的风》二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