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虚张声势》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成语《虚张声势》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虚张声势:xū zhāng shēng shì

词源: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无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 自保无力。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至于分兵出界, 公然为恶, 亦必不敢。”

词由: 公元814年即唐宪宗元和九年,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 他的儿子吴元济想继任节度使而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就据蔡州谋叛。韩愈力主讨伐。他给唐宪宗上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淄青、恒冀两个道的节度使,与蔡州吴元济气味略同,现在听说讨伐吴元济, 从人情上说必有相助的意思。但他们都是愚昧软弱的,保自己恐怕还顾不过来呢。装出相助吴元济的样子是可能的, 但要真的派出兵力, 公然助纣为虐, 肯定是不敢的。

词义: 装出强大的声势。张:铺张,夸大。形容并无实力而张强大的气势, 或本意不想做而装出要做的架式。

书证: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他见烟起, 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白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

……”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