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抱薪救火》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抱薪救火:bào xīn jiù huǒ
词源:《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
词由:战国时代,魏安釐王即位以后,魏国连续几次遭到秦国的侵略。魏军屡战屡败,失去了许多城池,先后伤亡的士兵就有二十多万。魏国一个名叫段干子的将领,建议安釐王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言和。懦怯无能的安釐王,不敢反抗,便照着段干子的意见办了。这事被苏代知道了,他是坚决主张联合六国以抗秦的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已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合纵抗秦”。苏代极力反对魏国的这种妥协政策,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用割地求和的办法来换取和平,是不明智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这好象抱着柴草去救火,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
词义:抱着柴草去灭火。薪:柴草。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亦作“负薪救火”。
书证:《汉书·董仲舒传》:“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