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奋不顾身》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奋不顾身:fèn bù gù shēn
词源: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 以徇国家之急。”
词由:西汉时,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非常生气。大臣中原来赞颂过李陵的人, 都反过来责骂李陵。唯独司马迁对李陵有不同看法, 他爽直地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我和李陵素无交情,但我看他的为人, 很讲交情, 很讲义气, 恭敬俭朴。李陵常想“奋不顾身”以殉国难, 确有国士风骨。现在李陵出了问题, 大家都全盘否定他, 我实在想不通。这次李陵的投降是在箭尽粮绝、归路被截、士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 迫不得已。他不是真投降, 而是想等待有利的时机报答国家。武帝听了大发雷霆, 立即把司马迁关进监狱, 施行“腐刑”。
词义:奋勇向前, 不顾个人安危。
书证: 明·徐宏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壬申, 为普酋困, 城岌岌矣。张奋不顾身, 固保城隍,普莫能破, 城得仅存。”杨沫 《青春之歌》:“她喘吁吁地扭头向李槐英说罢, 就跳起来, 奋不顾身地、连宪兵拦也没拦住她奔向日本人当中的那个人去了。”靳以《江山万里》:“他就是这样经常奋不顾身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对同志怀着无比的热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