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党同伐异》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成语《党同伐异》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党同伐异:dǎng tóng fá yì

词源:《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词由: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采用了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规定只有通晓儒家学说的人才能做官。这样,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发掘、整理成了“五经”。到汉宣帝刘询时,儒家学说更为盛行,儒生们对“五经”的解释也往往不同。这样,汉宣帝决定展开一场讨论。甘露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在皇家藏书楼一石渠阁讨论会上,儒生们把和自己相同的人看成是一党,而把意见不同的人看成另一党,相互进行攻击。《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等,就把这种情况称为“党同伐异”。

词义:偏袒同党,打击异己。党:结党,结伙。伐:攻打。即把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看作是同一派别,而对和自己见解不同的人进行指责、攻击。

书证: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读者幸勿比例揣测,谓此事为某人写照,此名为某人化身,致生种种党同伐异意见。”鲁迅《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凡有人要我代说他所要说的话,攻击他所敌视的人的时候,我常说,我不会批评,我只能说自己的话,我是党同伐异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