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取长补短》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
词源:《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词由:战国时代,滕国的滕文公做太子时,曾经访问过许多国家。有一次,他去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并勉励要以尧舜之道来治理国家。滕文公从楚国回滕时,又在宋国见到了孟子。孟子怕滕文公还不明白上次说的意思,又给他讲了周文王、周公的治国之道,并谈论了滕国的治理问题。孟子说:“现在的滕国,如果用丈量土地的办法,截去长的,弥补短处,将近有五十平方里的国土。只要推行仁政,是可以成为一个好国家的。”滕文公听了, 一时不置可否,只是微微笑了笑。
词义:吸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
书证:《吕氏春秋·孟夏纪》:“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