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趋之若鹜》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趋之若鹜:qū zhī ruò mù
词源:《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 士趋之若鹜, 宾座常满。”
词由: 明朝万历、崇祯年间, 我国宁夏、青海等边塞地方很不安定,一些贼寇纠集少数民族时常入犯,杀人抢马, 甚至攻城略地。这时,有位镇守边关的总兵叫萧如薰, 在他聪明机智的妻子杨氏的参谋、鼓舞下, 屡屡击败来犯的敌人, 受到了朝廷的器重。他前后镇守过七处边城, 所到之处都使祸乱平定了。他不仅带兵持重有方, 而且亦能写诗文, 因此文人学士都喜欢到他家作客, 饮酒赋诗, 谈论时事。由于与他来往交结的宾朋太多了, 军营中接待的人很感苦恼, 耗费的财力物力也很多。可萧如薰觉得人情难却呀。
词义: 象野鸭一样成群地跑去。趋: 快步走。鹜: 野鸭。比喻人们成群地争着前去。常含贬义。
书证: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 高道士就是作恶的心腹, 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