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聪慧,养性使人明理,思过使人觉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周国平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这种内在的丰富就是有丰富的学识、高洁的品性,常常能通过读书悟出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真谛,反省自己,追求并完善崇高的人格。”

人世间许多大的智慧都是从读书中悟到的,多读书、多求知,人才能更加认清自我,认清他人,认知世界。人生是一次旅途,思想是“导游”,人有了丰富的思想,旅途才不会孤单。所以,人要多读书,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万事才能处之泰然,犹如品味深山间的一汪清泉,宁静而致远;而守住心灵的宁静,就会让心灵犹如乡野里的一条小溪,悠然而自在。

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回到弗吉尼亚继续经营自己的种植园,他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尽情享受书香满院宁静的田园生活,这是多么好的修身养性方式啊!

美国作家梭罗曾孤身一人,远离尘嚣,跑到瓦尔登湖畔住了两年多。他每日捧着自己心爱的书一边阅读,一边欣赏平静的湖面,他在安宁、平静的生活中修养着心性,思考着对生活的理解,后来,他灵思涌动,写下了充满宁静、恬淡、智慧的《瓦尔登湖》一书。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天天手捧鲜花去寺院供拜佛像,他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寺院里的禅师看在眼里,称赞他说:“你常用鲜花来供奉佛,来世一定会得到好报。”

这个人听了禅师的话非常高兴,便对禅师说:“我到寺院用鲜花供奉佛,每次来心中如同甘露冲洗般的清净,可在家中我往往被冗杂的家事搅得心神不定,在街市间往往被尘嚣弄得神志不清。您说,怎样才能使我的心常保清净呢?”

禅师反问道:“那么你知道如何使鲜花长期保持鲜活吗?”

“那容易呀!只要天天浇水换水,去掉烂梗,花朵就能够保持鲜活了。”

禅师笑道:“这就对了,一个人要让自己的心常保清净,需净化身心,领悟清净的意义。”

这个人谢过禅师:“大师德高望重,能够让我顿悟,我今后一定常来寺院向大师请教,还想搬到寺院住上一段时间,过过修行的生活,享受一下鼓钟和梵呗的清净之音。”

禅师敛起笑容,说:“你的身体就如同寺院,你的双耳就如同菩提。你跳动的脉搏就如同鼓钟,你的胸腔呼吸就如同梵呗,你的言辞举止间无处不可以清净,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寺院的形像,非要住在寺院修行呢?你可以阅读佛经的教义,寻找修道的标准,参照它们反躬自省,修行重在修心思过呀!人只有修心思过才能养性,只有养性才能懂世间道理。”

这位禅师一语点破玄机:人生的修行贵在修心、思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而不在于表面的刻意行为。生活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如今,有些人追名逐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有些人喜欢阿谀奉承,流连于蜚短流长;有些人沉湎于游戏人生,终日里寻欢作乐……能够真正在忙碌中停下来静心思考一下自己忙碌的目的、想想人生的意义的人并不多。一些人的心灵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占据,他们就算是有时间也不会读些对自己提高修养有助益的书,也不会找时间反省自己到底有哪些不足,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地方。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挣更多的钱或者功成名就,利用闲暇时多读些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增长知识,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尤为重要。人要有在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中“采菊东篱”、“击节而歌”的潇洒;要在他人执着逐利时让自己的心灵避免纷扰,洞察世事,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静如水”的境界;要在潮起潮落的人生舞台上“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要有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的好心态。

闲暇时,随手翻翻书,文苑畅游,沉潜其中,感受唐诗格律,品味宋词韵致,何其乐哉;夜深人静时,挑一盏孤灯,捧一卷书,端一杯浓茶,从书中纵览古今,横历中外,看世间荣华,阅人间沧桑,何其悠哉!读书不但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宁静,更能让人们品味生活的冷暖,探索生命的意义,对人提高修养、更好地生活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所以,别小看了读书、养性、思过这些事,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书、多养性、多反思,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从而更好地修养自己的心性,体悟出生命的真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