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的死神》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21 黑白片(无声) 105分钟(18格/秒) 79分钟(24格/秒)
德国柏林德克拉—毕欧斯考普电影有限公司摄制
导演:弗立茨·朗格 编剧:苔阿·冯·哈布 弗立茨·朗格
摄影:埃利希·尼茨施曼 赫尔曼·萨尔弗朗克 弗立茨·阿尔诺·瓦格纳主要演员:贝恩哈德·戈茨克(饰死神/埃尔·莫特/弓箭手) 丽尔·达戈沃(饰年轻姑娘/佐拜德/菲娅美塔/巧琴) 瓦尔特·延森(饰男青年/弗朗克/弗朗西斯科/梁)
【剧情简介】
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相携前往一座小城。途中,一个陌生人登上马车。那人坐定之后,便用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目光与表情不住地打量这对恋人。车抵小城后不久,这对年青人又与陌生人在馆驿的餐桌旁不期相遇。小城里的人,包括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谁也不认识这个神秘的陌生人。人们只是听墓地的看守人说,这个陌生人不久前买下了公墓附近的一片土地,而后在土地的四周建起一道高高的、既无门又无窗的围墙……陌生人很快与那对恋人混熟了,并乘青年女子与一群孩子玩耍之机,将男青年拐走。及至姑娘发觉她的恋人失踪,才发了疯似地四处寻找,但却遍寻无着。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墓地,当她抬头仰望那座神秘莫测的高墙时,竟昏倒在地。姑娘被送到一家药店,药剂师拿来一些镇静剂让她服下,但姑娘却为失去未婚夫而痛不欲生。绝望之中,她抓起一个盛有毒药的杯子,欲服毒自杀。这时药剂师给她拿来一本名为《所罗门》的书,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爱情比死神更强大……”尔后,姑娘恍恍惚惚又来到墓地旁边的那座高墙前面,这时只见那座四面封闭、不可逾越的高墙陡然开启,姑娘走了进去,登上一道高高的阶梯,迎面看见那个神秘的陌生人——死神正在那里等她。姑娘请求死神把她的未婚夫还给她,然而死神对她的请求却无动于衷。死神领着姑娘来到一座巍峨的大教堂里,里面燃点着许多巨形的蜡烛,每一支蜡烛代表着一个生命。直到这时,死神才开口说道:“我已经看够了人世间芸芸众生的苦难,我如今累了,开始憎恨起我的职业来。眼下我别无所求,只想找到一个能够战胜我的人。”死神说完,指着三支摇曳不定的蜡烛,告诉姑娘说,这三支蜡烛分别代表着三个行将终结的男青年的生命,他们也像姑娘的恋人那样,各为一个女子所深爱。说到这里,死神提出了他的条件:如果姑娘能够挽救他们其中一个人的生命,他就把姑娘的未婚夫还给她,否则她的未婚夫将同这三个人一样地死去。姑娘受“爱情比死神更强大……”的那句话的鼓舞,决心接受死神的挑战。
第一支蜡烛讲述的是19世纪巴格达首领哈里发的女儿佐拜德的故事。她与一个弗朗克青年暗中相爱,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她与异教徒青年的爱情关系败露,佐拜德的父亲下令把那个弗朗克青年抓了起来,并让一个名叫埃尔·莫特的园林工人将其活埋。及至佐拜德赶到时,弗朗克青年已然奄奄一息……第二支蜡烛讲述的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名叫菲娅美塔的威尼斯少女的故事。菲娅美塔爱上了青年弗朗西斯科,但是使她痛苦的是,此前她不幸已与比她年长许多、且又心术不正的基洛拉默定了婚。基洛拉默心里明白,菲娅美塔并不喜欢他,但他不死心,希望菲娅美塔先与他成婚,然后再培养感情。菲娅美塔预料,妒火中烧的基洛拉默必欲将她的心上人剪除而后快,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她在一个忠实的摩尔人的帮助下,设立了一个陷阱,想借助安插在里面的毒剑杀死基洛拉默。没想到,阴险狡猾的基洛拉默看出了破绽,他不但没有上钩,反而旋展反奸计,诱使菲娅美塔的心上人弗朗西斯科误入陷阱,成为丧身毒剑的牺牲品……第三支蜡烛讲述的是古代中国一个名叫巧琴的姑娘的故事。巧琴是杂耍艺人阿义的女儿,她爱上了父亲的徒弟梁。一日,阿义应召携带女儿巧琴与徒弟梁进宫献艺,不意皇帝看上年青貌美的巧琴,意欲纳之。然而巧琴富贵不能淫,坚决不从,与梁一同逃出皇宫。皇帝大怒,派弓箭手携带神弓追赶,责令他死活都要把巧琴带回宫中复命。当弓箭手赶上那对恋人时,巧琴借助父亲传给她的技艺,摇身一变,化为一尊塑像,而梁则变作一只猛虎。弓箭手手发神矢,命中猛虎。塑像见此,眼睛里淌出了滴滴血泪……
姑娘听完这三个故事,遗憾地表示,她无力挽救这三个将死的青年。这时,死神又宽宏地给她提供了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她能找到一个肯于捐献自己生命的人,那么她也可以挽救她恋人的生命。于是,姑娘在城内四处寻找起来,但无论是街头的乞丐,还是医院里的病人,都没有愿意牺牲自己生命的。后来,她来到一家养老院,那里的老人虽然留在人世的时日已然不多,但也没有一个人愿意放弃他们残存的生命。相反,当他们听到姑娘提出这一过分的要求后,全都惊恐万状,纷纷逃离。慌乱之中,一盏油灯倒地,整座养老院立刻陷入一片火海。姑娘不避自身的危险,勇敢地从火海中救出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这时死神又出现在姑娘的身旁,他愿以这个婴儿的生命为代价顶替姑娘恋人的生命,然而姑娘却不忍心这样做,她毅然将婴儿交还给了婴儿的母亲,而做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死神最后将这对忠贞的恋人合葬在一座四季长青的山岗上……
【鉴赏】
《疲倦的死神》是德国早期电影大师弗立茨·朗格担任导演后拍出的第七部影片,亦是他的成名之作。
弗立茨·朗格1890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个建筑师家庭,自幼喜欢绘画,十分崇拜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希勒的艺术,其作品所表现的色情与对死亡的渴望等内容曾给朗格带来不小的影响。朗格18岁时,由于与父亲意见不和而离家出走,他最先来到德国的慕尼黑、纽伦堡、法兰克福等大城市,尽情参观那里的艺术博物馆,并曾在慕尼黑的国家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不久,开始了他的周游世界的旅行,其足迹从德国、比利时、荷兰、地中海沿岸各国、北非、亚洲、远至太平洋上的巴厘岛等地。最后朗格来到法国巴黎,他一面靠出售手绘明信片与报纸漫画为生,一面继续学习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朗格离开巴黎,回到奥地利,进入军队服役。战争中,朗格曾多次负伤,他在野战医院治疗休养期间,开始撰写短篇小说与电影剧本,并结识了出生于维也纳的著名德国电影导演乔伊·梅。1917年,朗格受梅的委托,为他写了两部电影剧本:《喜剧演员俱乐部里的婚礼》与《希尔德·瓦伦与死神》,并在《希尔德·瓦伦与死神》一片中担任小角色;1919年,他为另一位导演奥托·黎培特也写过两部剧本。
战后,朗格应德国德克拉—毕欧斯考普电影公司经理埃利希·波默的邀请,来到柏林。一开始他在该公司担任编剧、剪辑,但很快便走上了导演道路。1919年,29岁的朗格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混血儿》。同一年,他又接连执导了其它三部影片,其中《蜘蛛》一片的第一集《金湖》使朗格开始为人们所注意。朗格是一个精力充沛、异常勤奋的编剧和导演,他有时仅用5—6天时间便能写出一部影片的剧本,并用同样短的时间拍完一部影片。仅在1919—1922四年时间,他便拍出了11部影片,及至1929年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月中女》问世,他总共拍出了16部无声影片。朗格的早期影片大多是些历险影片,正如他自己所述:“我那时年青,喜欢一切具有异国情调的题材,此外,我试图在拍这种影片时把我在周游世界时买的不少纪念品用上”。朗格后来与任编剧的女作家苔阿·冯·哈布相识,并在工作上得到她的支持,1922年,两位艺术家结为夫妇。同年,两人合作写出名为《漫游的塑像》的剧本,并由朗格执导拍摄成影片。此后,直到1933年,朗格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由他与哈布合作编写的剧本,还有一些影片的剧本则是出自哈布一人之手。
1921年,朗格拍出他的著名影片《疲倦的死神》,这是一部构思奇特,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民谣。朗格在影片里通过一种“戏中戏”的结构,借助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几个非现实的场面,试图说明人最终是无法逃脱死神的摆布的。朗格受战争与画家埃贡·希勒绘画的影响,死曾经是贯穿他早期影片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从他最初的剧本《希尔德·瓦伦与死神》、《死神之舞》(1919)、《弗洛伦萨的瘟疫》(1917)、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混血儿》直到《疲倦的死神》,其内容无一不与死有关,而且影片主人公——绝大多数为一个姑娘或一个妇人——总是与死神有着某种密约的关系。自从朗格与哈布合作剧本后,“哈布便把朗格引入德国的浪漫派,它使朗格能够从神秘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的关系中去看待死神与姑娘这一题材,并因此还增添了令人神迷心醉的拯救内容”。
《疲倦的死神》不仅在内容上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一部植根于浪漫派作家想象世界里的,讲述忠贞的爱情与死神进行搏斗的动人的民间童话,而且在影片风格上亦具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为这部影片担任美工师的是罗伯特·赫尔思、瓦尔特·吕利希、赫尔曼·伐尔姆,此前,这三位深受表现主义画风影响的画家曾经成功地为德国著名的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设计过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布景。然而在《疲倦的死神》这部影片里,曾经是个画家并且通晓建筑的朗格,却没有照搬《卡里加里博士》的模式,而是借助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具有真正空间感的巨型建筑物,以图克服表现主义布景的平面性。因此,影片中没有超出摄影机视野范围的、无限远的画面,这是与影片所要阐释的“无法逃脱的命运”的主题相一致的,如环绕死神蛰伏的墓地的那堵既无门又无窗、高不可测的围墙,便不仅象征着死神的主宰力量,而且喻示姑娘没有生还出路的处境。在影片中,朗格除了利用静穆的、缺乏动感的画面构图与缓慢的节奏增强建筑物的高大、神秘的延伸感外,还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照明与细腻的光影的运用,制造空间感和气氛。如:利用仰射光塑造威胁感;用暗光为古旧的药房设置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用摇曳不定的烛光象征短暂存留的生命……这些都为影片画面增添了一种联想力,正如德国著名电影史家洛特·H·艾斯纳指出的:“……光为表现主义电影赋予了灵魂。”除此之外,朗格在这部影片里还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特技镜头,如古代中国的那场戏里出现的那匹振翅高飞的神马、一支由侏儒组成的军队以及飞毯等,这些特技镜头当时不仅对德国,而且对美国的电影导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美国导演道格拉斯·范朋克于1924年拍摄《巴格达窃贼》使用的很多特技,便是从朗格的这部影片抄袭而来的;此外,这部影片中出现的死神角色,对1950年由法国导演让·谷克多拍摄的著名影片《奥尔菲》亦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疲倦的死神》是朗格的第一部成名作,它的成功不仅引起了国内影评界的注视与好评,使朗格跻身于与恩斯特·刘别谦、乔依·梅并驾齐驱的德国名导演之列,而且给朗格带来国际性声誉。德国著名影评家库尔特·品图斯观看影片后曾经写道:“《疲倦的死神》是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因为它使一个伟大的有才华的导演亮了相。”这部影片在法国放映时获得巨大的成功,法国导演乔治·弗朗吉把朗格看作“一个象征主义者,一个用他的电影第一次提出世界平衡问题的地球外的权威”。而西班牙著名电影导演的路易斯·布努艾尔亦曾说过:“朗格的《疲倦的死神》打开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电影诗样的表达力……”
继《疲倦的死神》之后,弗立茨·朗格又相继拍摄出了《大赌徒马布斯博士》(1922)、《尼伯龙根》(1924)、《大都市》(1927)、《间谍》(1928)、与《月中女》(1929)等著名影片,成为20年代享誉德国影坛的一位无声片的大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