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落英”惊苏轼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秋菊落英”惊苏轼

那时在我国的北宋时期,22岁的苏轼便中了进士。从那时开始,他就以诗、词、文章闻名于世。

在宋神宗时任宰相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赞赏。苏轼年少气盛,又自恃聪明,因而就难免闹出点小乱子来。

有一年秋天,苏轼从湖州任满回京,便到丞相府去拜见王安石。他在书房等了许久,仍不见王安石回来。

这时,苏轼忽然发现书案上用砚台匣压着的一张写了字的素笺,便取出来看了看,原来是王安石的《残菊》一诗,王安石只写了开头两句,墨迹尚未全干。他边看边念: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念完之后,苏轼暗自想道:“王荆公的这首诗太不真实了。菊花其性属火,深秋开放,最耐严寒。它与春天开花的桃、李不同,决不会被西风吹落,更不会花落满地,一片金黄。诗中说‘残菊飘零满地金’,这岂不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吗?”

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勃发,就提笔在王安石诗的后面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

续写完后,苏轼又等了许久,仍然不见王安石回来,便离开了王府。不久,苏轼就因这两句诗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就是今天的执掌地方军事的助理官。这年重九佳节,好友陈季常来看苏轼,苏轼也十分高兴,便邀陈季常同往后园赏菊。

他们来到后园,但见秋菊盛开,满眼金黄。苏轼触景生情,便与陈季常谈起王安石的《残菊》诗:“王荆公说‘残菊飘零满地金’,这菊花不比春花,它只会在枝头枯萎,哪会落瓣呢?”

谁知陈季常却说:“王荆公的诗有道理,黄州的菊花就是要落瓣的。”

苏轼不信:“我可没有见过落地的菊花呀!”

话音未落,突然刮来一阵大风,盛开的菊花纷纷飘落,一时间,满园都是洒落的菊瓣,一片金黄。苏轼看得目瞪口呆,方才明白“残菊飘零满地金”确是事实,自己学识不广不说,反倒认为别人写得不好。这便是苏轼与“秋菊落英”的传说。

从此以后,苏轼就更仔细观察生活,对自己还不清楚的事物,决不随便写入诗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