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忧国忧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忧国忧民

唐代大诗人杜甫,按他自己的说法,“少小多病,贫穷好学”。所谓贫穷,是相对而言。因为他曾祖是河南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只是到他父亲杜闲,才越发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杜甫生母去世较早,他自幼被抚养于姑母家。杜甫爱读书:“群书万卷常暗诵。”他也爱玩:“一日上树能千回。”

青年时期,为了丰富阅历,开阔眼界,了解风俗民情,杜甫游览了吴越、山东。24岁后,开始走科举仕进的路,但到长安应试却屡试不第。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命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去应试,以收揽人才。杜甫很高兴,他和诗人元结都参加了。结果,这次连一个人也不录取。

原来,这是李林甫搞的一个骗局。李林甫是礼部尚书。他喜欢迎合皇上的旨意,以固其宠,妒贤嫉能,以保其位,为人面柔心毒。应试的人,一个没录取,李林甫反而上表贺皇上“野无遗贤”,从而讨好皇帝,堵塞贤路。杜甫经历了这个骗局,对权奸专横的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杜甫闲居长安,郁郁不乐。直到44岁,才得到了兵曹参军这样一个极低微的官职。

这是公元755年冬季。天寒地冻,在长安通往奉先的路上,杜甫一步一步向前行走。这些年来,对外战争不断,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可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骄奢淫逸的豪华日子。

杜甫亲眼看到长安街上一边是饿死的穷人,另一边是欺诈百姓,挥金如土的富人。从长安到奉先要途经骊山。骊山有唐朝皇帝的行宫,皇上和后妃在这里游乐、狩猎。瞧那灯火辉煌,歌舞声声,杜甫心中一阵阵绞痛,啊!这个世界,为什么竟是如此的不平等?

杜甫终于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这是他给妻儿临时安置的一个住所,一切都极简陋。叫开柴门,见到妻子泪流满面,忙问:“唔,一年不见了。你们可好?是不是出了事?”

妻子泣不成声地说:“小儿子,他,他饿死了!”杜甫忍不住也流下了泪。是啊,全国都处于苦难中,他的亲人也不例外。

晚上,杜甫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终于有一首诗酝酿成熟了,他拿起笔,一句句写下来,这就是有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其中有两句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两句诗鲜明地描述了那个社会的贫富差异,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阶级对立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杜甫的不平,他同情那濒临死亡线的千千万万老百姓,他挂念着穷苦的人们。

后来,杜甫看到朝政黑暗,而他又得不到信任。即使有抱负,有才能,也难以施展,于是就辞了官,带着一家老小,到四川成都定居了。

在朋友裴冕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南浣花溪畔搭起了几间草房,就算安了家。此时,杜甫已经50多岁,眼花了,耳朵也聋了,头发也快脱光了,一副极度苍老的模样。

在草堂,杜甫种了些菜蔬,与当农家民常常来往,日子虽然艰难,心情却还愉快。但最让他惦记的仍然是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第二年的八月,天气渐渐凉了。一天傍晚,突然刮起了大风。好大的风啊!狂风吹过,把杜甫住的茅草房子上的茅草全都给刮跑了。杜甫急忙拄着拐杖,到外面去捡拾茅草,可已经晚来了一步,南村一群顽皮的孩子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杜甫望着远去的孩子,又回头望望自家没有茅草遮盖的屋子,无可奈何地唉声叹气。

风是雨头。果然,不一会儿,雨就下了起来。草堂顶上的茅草被风刮去,屋里到处都在漏雨。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草草吃罢晚饭,在屋里角落安排妻儿睡下以后,杜甫再也忍耐不住,创作的激情冲击着他的心扉。

杜甫坐在小油灯下,写出了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的最后,他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怎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住得下天下的穷人,家家笑开颜,安稳得像座山一样,风吹雨打都不怕。啊!什么时候能看到这样的房屋,我的这草房破漏,把我冻死我心里也满足!

杜甫一生坎坷,辗转漂泊,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祖国的危难和人民的痛苦。他在四川九年,身体越来越差。为了寻找亲友,他流落在湘江,以船为家,公元770年,杜甫不幸病逝,他才活了59岁。

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后人不公称赞他的诗,也十分赞赏他的品德,称他为“人民诗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