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邦治戎,立本为先》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经邦治戎,立本为先》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当时,散骑常侍刘劭制定了官吏考核法,交三公府讨论。傅嘏驳难刘劭的观点,说: “听说国家法度宏大高深,圣人的治道深奥久远,除非有那种合适的人才,治道就不会虚设,使它既神妙又明白,取决于执行的人。到了天子法度亏损衰败之时,缺乏记载而没有延续下来,精微的言论已经淹没,六经也被玷污。为什么呢?治道包罗很广而且能达到长远,但一般才士不能明白。考察刘劭的考课论,虽然想探寻前代对官吏的进退升降的方法,但是那些制度大都已散失。保存下来的礼,只有周代典籍,外面设置诸侯,作为京畿的屏障; 内部设立各种官署,管理各行各业。各地有常年进贡,官吏有确定准则,百官各司其事,四民各务其业,所以政绩的考核可以进行,职务的升降容易正常。大魏继百代帝王之后,紧承秦汉功业,制度不断流变,无从借鉴采纳。自从建安(公元196—219年) 以来,直到青龙年间 (公元233—236年),神明而英武的皇上治理乱世,开始打下帝业根基,扫除凶顽叛逆,削除残余贼寇,战旗飘展,毫无空暇时间。以至治国治军,权威与法制同时使用,所有官员府署,军事政务两者兼任,因时制宜,来适应政治的需要。将古代的制度拿到今天来施行,由于事情变得复杂,内容含义也不同了,是难以行得通的。其所以如此,制度应该行之长久,或许不切合近时需要,法制适应了当前的事务,则不足以留传后世。设立官吏均衡分担职务,来管理人民、处理事物,这是建立国家的根本; 按照名义去考察实际,纠正过去的规章制度,这只是处理细微末节的小事。总纲没有举起来而抓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尊崇国家的根本工作而先抓官吏的考核,我担心这不足以用来区分贤愚,明辨是非。以前先王选择人才,一定在乡里考察他的品行,在学校中看他讲论道理、学问,美好的品行具备了就叫作 ‘贤’,学问修养渊博就叫作 ‘能’。掌教化的乡老将贤人、能人献给国王,国王用隆重的礼节来接受他们。推举其中的贤人,出京师担任地方的长官;选择其中能人,入朝廷处理政务,这是先王收揽人才的办法。当今全国的人,一直到京城,没有各地的荐举,选拔人才的工作,专由吏部主持。考察他的品德容貌,但实际才能不一定相当; 任用有微薄功劳的人,则他的品行不一定符合。这样看来现在的考核制度,不能尽察人才。要全面地论述君王的法度,周到地表现国家的制度。因为它来源深远,包含的内容又广,是我所难以详述的。”

正始(公元240~248年)初年,任命为尚书郎,转任黄门侍郎。当时曹爽执政,何晏担任吏部尚书,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表平静而内心尖刻、乖巧,贪图利益,不考虑根本。我担心一定会先惑乱你的哥哥,仁义之人将被疏远,朝政会被破坏了。”何晏等人于是与傅嘏不和,借小事免除了傅嘏的官。后从家中征召他出任荥阳太守,他没有去。太傅司马宣王请他担任从事中郎。曹爽被诛后,担任河南尹,升任尚书。傅嘏常以为“秦朝开始罢去诸侯设立郡守,设官吏分担职务,与古代不同。汉魏继承下来,一直到现在。但是儒生、学者,都想综合、融汇夏、商、周三代的礼制。礼制广博可以致远,但不适合于当前事物,以致事实与制度相违背,名称与实际不符合,所以历代不能达到太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想大规模改定官制,依据古代的原则从根本上来矫正,现在遇上国家多难,不能改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