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
北宋开国元勋,谋略家。字则平,祖幽州荆县(今北京西南)。后周显德3年(956)始为赵匡胤军事推官,遇事周密持重,忠智尊全,视同手足,使之不离左右。显德7年(960)参与策划“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即皇帝位,赵普是前台决策人物之一,并以“共享富贵”为诱饵,连接诸将起事。因佐命有功,授官为右谏议大夫,充任枢密直学士,成为宋太祖身边执学机要的亲信大臣。建隆元年(960)随宋太祖亟扫散将李筠、李重进,因献议亲征,功绩显著,迁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次年,提出十七字方针,“削夺其权,制其钱粮,吸其精兵,则天下自安”,辅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大将的兵权,自此把抑制武臣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赵普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武夫专政的惨痛教训,尤其看到残唐、五代以来由于方镇(即藩镇、指镇守各州的节度使)拥兵割据,致使王朝迭替,烽火连天,国无宁日,认为赵宋王朝应从“资治”出发,主张削夺方镇军事、经济、司法等大权,裁抑武夫,对地方军阀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限制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确有重大积极意义,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独居相位十年,对革除前朝通弊,诸如贬抑藩镇悍将、限制宦官专权、消除宗室争夺、防范外戚干政、崇任文臣等均有重要建树。还确定“防内虚外”的指导思想,力戒“穷边极武”。至开宝六年(973)因相权与皇权矛盾激化,第一次被宋太祖罢相。太平兴国六年(981)巧妙地利用宋太宗赵匡义与秦王赵廷美的宫廷政争,毛遂自荐,重新入相,除去敌手卢多逊,并连用落井下石之法,置之于死地;以卸磨杀驴之法,贬知情者李符为宁国(在今安徽宣城县)司马。赵普的计谋可谓严谨周密,滴水不漏。但在最高统治集团的政争中也难免身受尔虞我诈之害,暂替他人做了一柄杀人的利刀。当政急告一段落,太平兴国八年(983)宋太宗赠诗赵普,讽他辞位。端拱元年(988),宋太宗为提携后进吕蒙正,使赵普和吕蒙正同任宰相,赵普第三次拜相,只算个陪衬而已。在位一年有余,至淳化元年(990)因年老多病而免相。两年后病卒,时年71岁。赵普既智且忠,沉厚多谋,善断大事,对宋朝的基本国策有重要建树,其政治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他读书不多,但却求精求通,尤其对《论语》诵习极精。昔日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后以半部《论语》辅太宗致太平。后世遂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