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伦布韦生平简介,奇伦布韦历史评价,奇伦布韦怎么死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奇伦布韦生平简介,奇伦布韦历史评价,奇伦布韦怎么死的?



约翰·奇伦布韦(JohnChilembwe,1871—1915),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著名的民族英雄。1915年他领导尼亚萨兰农民举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尼亚萨兰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奇伦布韦1871年6月①生于尼亚萨兰东南部奇腊德祖卢地区的桑格诺。那时,他的祖国由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正处在激剧变化的时期。从十九世纪上半期起,随着非洲西海岸奴隶贸易的衰落,东非印度洋沿岸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日益猖獗,从赞比西河下游,经希雷河、尼亚萨湖(今马拉维湖)周围地区,直到刚果河(今扎伊尔河)上游卢阿拉巴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是奴隶贩子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西方殖民者勾结非洲人奴隶贩子,制造部落之间的相互仇杀,掠人为奴。在大规模劫掠奴隶的袭击之后,象尼亚萨兰境内,过去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希雷高地的村镇,变成一片废墟,到处是来不及埋葬的尸体。英国则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以消灭奴隶贩卖为幌子,趁机对尼亚萨兰进行武装侵略。抱着各种目的的基督教传教士也拥向这里。英国成立了非洲湖区公司,来自南非的英国南非公司的势力也跟着侵入尼亚萨兰。公司通过同当地酋长签订条约而取得行政管理权。

奇伦布韦的父亲名叫卡翁达马,是原住尼亚萨湖以南地区的尧族人,后来参加劫掠奴隶而进入希雷高地。其母出生在本地,因她聪慧、能干而被当地人尊称为“尼亚干”(意即“女君”),被卡翁达马俘获,成为他的妻子。他们的儿子被取名为奇伦布韦,意思是希望他成为“首领”、“头人”之类的人物。奇伦布韦幼年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幼小的心灵深受被污辱、被压迫的创伤。从他懂事时起,被送往布兰太尔郊外的一所由苏格兰传教会办的小学读书。他努力学习英语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对学校歧视非洲人,宣传黑人低劣,白人优秀的种族主义思想,非常愤慨。最终他受不了虐待,忿然离开了这所学校,走上社会,独自谋生。

1891年,英国原教旨主义者约瑟夫·布思来到尼亚萨兰。他在布兰太尔附近建立了赞比西实业教会,属于自立(“自我支助、自我传教”)的浸礼会教会组织,宣传人人平等、均贫富的思想。这同殖民行政当局的政策和苏格兰传教会的思想发生尖锐的矛盾。奇伦布韦得知这一消息,兴奋极了,他主动给布思写信,要求到他那里工作,“当一名厨师”,得到“最少的工资”也行。不久,奇伦布韦成为布思传教会和他家庭生活的得力助手,而且也是布思孩子们的监护人。布思赞赏奇伦布韦坚强和敢于斗争的性格。奇伦布韦也对传教活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信仰基督教浸礼会的教义,又给自己取名约翰。

布思化了几年时间在尼亚萨兰南部进行广泛的旅行和传教。奇伦布韦充当他的向导和翻译。他们建立起了一些学校和传教站。但布思的活动也处处受到尼亚萨兰殖民当局和“正统”教会的限制和打击。1897年初,布思带着奇伦布韦离开尼亚萨兰去英国,然后到美国寻求对浸礼会教会在尼亚萨兰活动的支持。这次出国的所见所闻,对奇伦布韦坚定地走上反殖民主义统治,争取人民基本权利的斗争道路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是他一生活动的转折点。

他们一行顺赞比西河出海,绕道好望角,沿路访问了圣多美岛。在那里,奇伦布韦看到了被英国侵略者流放过来充当劳工的南非祖鲁人的非人生活。在英国,他们先后到达伦敦、利物浦等城市,同样看到当地黑人受压迫、受欺凌的现实。

他们在美国耽的时间最长,几乎有三年之久。除了在纽约、华盛顿外,他们主要访问了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奇伦布韦目睹了在美国的非洲黑人后裔同在非洲大陆上的黑人一样遭受种族主义者的欺侮、压迫。他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美国的黑人被迫缴纳高昂的人头税、遗产税……,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又说当他居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时,亲眼看到当地黑人住宅遭受种族主义者的袭击而毁灭;黑人白天在街头行走也常会遭到白人歹徒的殴打、私刑甚至杀戮。

在美国南部几个州里,他也了解到黑人们为了抗暴斗争,纷纷成立了黑人浸礼教会,传播平等主义、反抗压迫、实现人道主义的思想,起了团结黑人力量的纽带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从中受到了启发。奇伦布韦主动地和美国黑人浸礼教会全国会议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同意,支持他在尼亚萨兰建立黑人浸礼教会。这时候美国南部各州正在发展起来的黑人知识分子激进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开始流传起来的“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政治口号,更加激发他坚定地走上反抗的道路。

奇伦布韦急着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开展斗争。1899年他给布思写了一封告别信,说他已长大成人,要去“单独生活”;对于布思许多年来给他“仁慈的关怀”,将“永生不会忘记”。奇伦布韦又表示,他坚信,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任何人“不能否认其他人都有不可夺取的和神圣的权利”,为此他要坚决地进行斗争。

1900年,奇伦布韦独自回到尼亚萨兰。在故乡奇腊德祖卢地区以南的姆邦布韦,他取得一小块土地,兴建了一座小教堂,自创了一个新教会,还开办了一所可以容纳100名孩子的独立的非洲人学校。他在美国浸礼会组织派来的黑人帮助下,把这个传教会办得生气勃勃,在当地非洲人中产生了深刻影响。同年,奇伦布韦和一位“穷而有教养”的黑人女子结婚①。她也投入了繁忙的传教和教学工作,成为奇伦布韦的得力助手。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英国殖民当局加速把尼亚萨兰变为它的工业原料基地,因而疯狂地掠夺当地非洲人的肥沃土地,发展种植园经济,迫使非洲人充当廉价劳动力。失去土地的非洲农民颠沛流离,受尽凌辱,即使在种植园里干活的非洲人也受到白人剥削者的残酷虐待。奇伦布韦把这些受苦人请到自己的住处,倾听他们的控诉,同时也向他们指出遭受苦难的原因,号召大家起来斗争。他给驻尼亚萨兰的英国总督写信,抗议非洲农业工人受到的非人待遇,也揭发了姆邦布韦附近的利文斯敦·布鲁斯庄园经理乌·季·利文斯敦迫害非洲工人的罪行。

利用非洲人镇压非洲人,是英国对非洲施行的一项传统殖民政策。早先,尼亚萨兰的非洲人士兵被派往毛里求斯岛和罗得西亚,镇压当地人民的反抗。1900年英国在黄金海岸(今加纳),为发动镇压阿散蒂人的战争,把300名尼亚萨兰军队运往那里。接着又强将尼亚萨兰士兵运往东非之角镇压英属索马里人民的反英斗争。尼亚萨兰殖民统治当局从英国政府那里获得巨额报酬。但对非洲人战死者的家属却拒绝支付抚恤金。对这种卑劣行径,奇伦布韦提出了强烈抗议。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不久,英国又在尼亚萨兰大量征募非洲人去东非战场同德国人作战。11月奇伦布韦向白人移民主办的《尼亚萨兰时报》写了一封雄辩有力的抗议信,指出,正在进行的世界大战,又“要求我们白白地流血……请问在战争结束后,非洲人会有什么美好前途吗?……一到和平时期,政府并不帮助受迫害的人。在和平时期,一切都只是为了欧洲人……”。在信的最后,他呼吁非洲人拒绝参加战争。他愤恨地写道:“让那些有钱人、银行家、显贵、大商人、种植园主和地主们去打仗、去送死吧!”殖民当局害怕反殖民主义宣传,命令报社不准刊登这封信,而且诬蔑奇伦布韦为“怪物”、“野人”和“宗教狂”,指使人破坏他在姆邦布韦的教堂。统治当局还企图逮捕奇伦布韦,将他驱逐出境。

奇伦布韦被迫走上武力反抗的道路。他积极储备武器,研究战术,培养战斗人员,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驱逐殖民主义者,建立非洲人的国家。当时起义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1915年时,尼亚萨兰的殖民统治力量很薄弱,全境白人殖民者不过830多人,其中又有740人居住在城市和比较繁荣的村镇里。殖民当局只是在布兰太尔和希雷高地才有力量。奇伦布韦打算通过进攻布兰太尔、马戈梅罗和姆万杰的白人定居地,举行全国范围内的武装大起义。

1915年1月23日夜间,他将起义人员集中到自己的教堂里,分配任务,分成三路出击。进攻姆万杰的一路,攻入利文斯敦·布鲁斯庄园,杀死了乌·季·利文斯敦,把他的头砍下来示众。非洲农业工人扬眉吐气。其余两路也相继取得了胜利。周围的农民积极行动起来。欧洲人剥削者遭到突然袭击而慌乱之极,纷纷躲进用货车等围成的临时兵营里。起义者驱逐了白人庄园主,夺回了自己的土地,斩杀了顽抗的欧洲殖民主义者,但对其家属只要听从命令,就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而且还允许留下少量的白人知识分子来为非洲人服务。

但在是否攻占布兰太尔的问题上,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奇伦布韦自己也犹豫不决,以致坐失良机。殖民当局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地成立了由当地欧洲人志愿参加的“讨伐队”,还从尼亚萨兰境外调进了配备着机枪和大炮的正规部队参与镇压。非洲人起义军武器粗劣,组织涣散,在敌军强大压力下,被迫退守靠近莫桑比克的边境,坚持战斗。殖民当局伙同葡萄牙殖民军警进行围剿。许多起义者因此壮烈牺牲。不少人被俘后判处长期徒刑,其中还有20人被判处死刑。2月3日,奇伦布韦在莫桑比克边境丛林深处同白人警察进行激烈战斗中光荣牺牲,起义终于失败了。但是,尼亚萨兰人民很长时间不相信奇伦布韦战死的消息,盼望他能从敌人的魔掌中逃脱出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奇伦布韦永远活在尼亚萨兰人民心中。奇伦布韦反对殖民压迫、维护非洲人民基本权利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尼亚萨兰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1964年7月,尼亚萨兰人民在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斗争之后,终于赢得了独立。“尼亚萨兰”改名为“马拉维”。1965年正值奇伦布韦领导的武装起义50周年,马拉维全国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深切悼念民族英雄奇伦布韦。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69.html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