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生平简介,伊丽莎白一世历史评价,伊丽莎白一世怎么死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伊丽莎白一世生平简介,伊丽莎白一世历史评价,伊丽莎白一世怎么死的?

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I,1533—1603)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女王,她统治英国四十五年(1558—1603),在此期间英国专制主义政权得到加强,资本主义关系迅速发展,英国反对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伊丽莎白·都铎于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威治附近的王宫。她父亲亨利八世废黜了信奉天主教的王后凯瑟琳(查理五世的姨母)以后,另娶安娜·波琳。伊丽莎白就是亨利八世与波琳所生之女。她于1534年被宣布为王位继承人。但她受宠为期不长,在她年仅两岁零11个月时,其母安娜·波琳就因不贞罪被处死。她被宣布为非法生子女,失去王位继承权。她父亲后来又再娶,并生爱德华,立为太子。伊丽莎白幼年境遇凄凉,直到11岁时,因太子身体虚弱才恢复她的公主身份。他父亲在遗嘱中规定:爱德华如无嗣,就由凯瑟琳生的玛丽继位,玛丽若无嗣则由伊丽莎白继位。

1547年,亨利八世逝世,太子继位,史称爱德华六世,国舅西摩摄政(即稍后的萨默塞特公爵)。伊丽莎白寄养于继母家中,与继母的后夫,摄政王的弟弟托马斯·西摩发生私情。恰好西摩兄弟争权,托马斯企图娶伊丽莎白以窃取王位,事情败露被杀。年仅十四岁的伊丽莎白也被卷入宫廷斗争,受到严密审问。几年之后,一个更大的打击又从空而降。1553年,爱德华早亡,玛丽·都铎继位。玛丽是狂热的天主教徒,她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大肆迫害新教徒,对信奉新教的异母妹妹也心怀嫉妒。1554年玛丽根据叛乱的新教贵族的诬告,将伊丽莎白囚禁在伦敦塔,不久又软禁在伦敦西部四五十英里外的一座王宫,约两年后解除软禁送往伦敦北部赫特福德郡哈特菲尔德她自己的一所庄园里。以后,她度过了一段田园生活。

1558年11月17日玛丽逝世,伊丽莎白继位。玛丽五年的统治打断了英国宗教改革的进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国内危机四伏。她恢复天主教,烧死了约三百名新教徒。她对外则追随教皇和西班牙,按她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要求对法国作战,结果战争失败,丧失英国在大陆的据点加来,更引起朝野的愤慨。伊丽莎白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继承王位的。这种形势要求有一个强有力国王来克服国内的混乱,巩固民族的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新登位的年轻女王正适于充当这样的角色。她天资聪敏,勤奋好学,受过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她会讲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也懂得希腊文。她冷酷、贪财、圆滑,但知识广博,眼光敏锐,处事稳重。伊丽莎白上台后曾宣称,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全权代表,是人间的上帝,要求臣民对她绝对服从,无限崇拜。她视国会为她的统治工具,认为国会的作用不是让议员制定新的法律或浪费大好时光去发表演说,而是拨款充实国库。她禁止国会议论她的政策,限制它的行动,甚至将敢于和她顶撞的议员赶出国会。为炫耀“人间上帝”的威严,她喜爱豪华的排场、盛大的宴会和华贵的服饰,却又要节省宫廷开支,把这些费用转嫁到大臣和贵族身上。她经常巡游各地的贵族庄园,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从地方贵族身上搜刮大量礼品。但是,这位“人间上帝”却不是教皇承认的合法君主。因为教皇不承认亨利八世与安娜·波琳的婚姻,视伊丽莎白为私生子,否认她的王位继承权。教皇、西班牙与法国都支持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来当英国的合法君主,这就使伊丽莎白无法依据教皇承认的“合法性”进行统治。她不得不依靠敌视天主教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推行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中取得了教会大量土地财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也害怕天主教复辟,因而拥戴伊丽莎白。国会对她的专制统治只有服从。于是这种王权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成为伊丽莎白专制政权的政治基础。

为了博得“人民的爱戴”,伊丽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以解决国内宗教危机。她即位后释放了大批被关押的新教徒,允许流亡国外的新教徒回国,还清除了枢密院中某些天主教徒。1559年的女王第一届国会通过《至尊法令》,宣布女王为英国所有教会和僧侣团体的最高领导,一切神甫和官吏必须宣誓接受这一领导并不得服从国外的权力。这就确立了国教的统治地位,沉重打击了国际天主教势力。不过女王只是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因而她将爱德华六世时的公共祈祷书加以修改,使之也能为天主教徒接受。国会还通过《祈祷书及圣礼统一法令》,以修改过的祈祷书统一全国宗教仪式。她对英国清教徒也加以压抑,并力图避免不同教派的教义争论。这种中庸温和的宗教改革初步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天主教的愿望,又不过份刺激大都信奉天主教的农民的宗教感情,在一定时期有利于稳定国内形势,从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伊丽莎白不仅使亨利八世出卖教会土地财产的政策合法化,而且继续大量出卖寺院和王室土地,使更多的土地转移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土地经营方式随之也大都由封建性庄园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圈地运动日益扩大。伊丽莎白虽然重申都铎王朝建立以来颁布的禁止圈地的法令,却没有认真执行,连女王的庄园也参与圈地。1593年政府还宣布废除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运动更肆无忌惮。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四处流浪。为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政府于1563年颁布了著名的《徒工法令》,规定凡没有土地或土地收入少,或无固定职业的人等都必须接受雇主雇用,期限不短于一年,未经主人同意不得在期满前离开,工资数额由各地治安法官规定。这项法令极不利于工人,却保证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使用廉价动劳力。伊丽莎白还继续对被赶出家园的流浪者采取残酷的惩罚手段。1572年颁布的惩治流浪者法令,规定对十四岁以上的无证乞丐如没人愿使用他两年,就处以鞭笞和打烙印;再度行乞且年过十八,又无人愿使用两年者,则处死;第三次重犯,当叛国犯处死。这些政策有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人们看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如何借助国家暴力血腥起家的。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重要形式是海上劫掠。这在伊丽莎白时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西班牙的船只和殖民地成了英国海盗的主要掳掠对象。伊丽莎白把这种海盗活动看作是充实国库和打击西班牙的重要手段,予以包庇和鼓励。她还多次投资参与海盗远征。1577—1580年德雷克的海船洗劫了美洲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殖民地,掳获甚巨(参看德雷克条)。西班牙要求英国惩办德雷克并赔偿损失,女王却密令各地在德雷克登岸时帮他窝藏财物。德雷克回国后,女王还亲往德特福德,在德雷克的海盗船上为他授勋。1585年女王又一次派德雷克远征,并直接投资两万镑,占全部资本的三分之一。此外,大臣贵族也积极参与海盗活动。根据谨慎的估计,英国在伊丽莎白时期从海盗活动中掠到的财富总共达一千二百万镑。贩卖非洲黑人的罪恶的奴隶贸易也是在伊丽莎白时代开始的。女王对此同样给予鼓励。1564年她曾将自己的一艘“卢卑克的耶稣”号船交给从事贩奴活动的霍金斯使用,使霍金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参看霍金斯条)。伊丽莎白还鼓励英国商人建立各种类型的贸易垄断公司,其中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为英国向东方的扩张打下基础。女王也支持雷利、吉尔伯特等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尝试,但是都未成功。

伊丽莎白执政前期,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势力十分害怕英国所继续进行的宗教改革,西班牙也非常担心英国日益增长的海外活动会威胁它的海上霸权,法国支持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则时刻觊觎着英国王位。面对着这些强大的外国势力的威胁,又要照顾到英国对西属尼德兰的贸易,伊丽莎白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对外政策。1559年,伊丽莎白拒绝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求婚,使西班牙不能用联姻方式把英国变成从属国。她积极支持苏格兰新教徒,帮助新教贵族击败和废黜玛丽,使亲英的新教徒在苏格兰掌权。女王还尽量不介入欧洲事务,直到1585年前都迟迟不肯公开干预尼德兰革命,避免与天主教国家发生直接冲突,但是却又支持英国海盗打击西班牙等国。教皇和西班牙不甘心新教在英国的得势和伊丽莎白专制政权的巩固,日益加紧策划反女王的阴谋叛乱。1567年逃往英国并被女王软禁的玛丽·斯图亚特就成为这种阴谋活动的中心。1569年破获诺福克公爵阴谋娶玛丽和推翻伊丽莎白的案件。英国北部天主教势力闻讯叛乱,叛乱者受到西班牙的指使和金钱支持,妄图营救玛丽并取代伊丽莎白。女王派大批军队残酷镇压了叛乱。1570年教皇宣布开除伊丽莎白的教籍,解除英国臣民对她的效忠义务,随后又派大批耶稣会士潜入英国策动叛乱。阴谋案件接连发生,但都被侦破。1584年西班牙派遣刺客暗杀尼德兰起义领袖奥兰治亲威廉,1585年西军占领安特卫普,英国不仅在对尼德兰贸易方面受到严重打击,而且受到西班牙入侵的严重威胁,内外形势日趋紧张。这时,伊丽莎白一方面与苏格兰结盟,资助法国新教派同天主教联盟作斗争,出兵支援尼德兰,以牵制西班牙;另一方面加紧对国内天主教势力的斗争和玛丽的监视。经过长期侦查,在1586年破获巴宾顿一伙企图刺杀女王和拥立玛丽的阴谋,查获玛丽与阴谋分子的来往密信和她下达的行动指令。女王掌握了证据就立即逮捕阴谋分子,接着对玛丽进行审判,并于1587年将她处死。

玛丽之死清除了国内阴谋活动的中心,对天主教世界是一大胆挑战。教皇气急败坏,号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国作战。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舰船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当时英国在国力上还比不上西班牙,迎战“无敌舰队”的英国海军正规舰队在吨位和数量上也居于劣势。但是,在面临西班牙侵略的紧要关头,英国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特别是急于打破西班牙海上垄断以便向外扩张的商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沿海城市纷纷自备船只参战,大批民兵应征集结。伊丽莎白也亲往军队集结地发表演说,表示要与他们共存亡。在海战中,西班牙舰只笨重不灵,水兵缺乏训练,且指挥无能。而英国舰船却小巧灵活,炮火猛烈,水兵英勇善战,霍华德、德雷克等指挥得当,加上风暴对英军有利,结果“无敌舰队”被击败,只剩下几十条船逃回西班牙。

1588年海战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英吉利民族国家对没落的西班牙的重大胜利,也是英国新教对天主教旧势力的重大胜利。无敌舰队的失败大大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为英国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此时伊丽莎白时代达到极盛。英国经济继续发展,伦敦成为工商业和金融的重要中心。人文主义文化在英国也繁荣起来,产生了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近代唯物主义的鼻祖弗朗西斯·培根。

伊丽莎白统治的最后十余年,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对西班牙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赋税负担,金银大量流入引起物价飞涨,反圈地法的废除使农民失地现象更加严重,行会制度的解体使手工业者处境日益恶化。九十年代连续五年歉收使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城乡人民起义不断发生。1601年,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利用这种不满情绪在伦敦鼓动市民起义。埃塞克斯虽然失败被杀,但是宠臣叛变却反映社会矛盾的深刻,在伊丽莎白心中留下痛苦的回忆。

随着资本主义的成长,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开始发生裂痕,国会与女王的关系趋于紧张。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宗教问题上。资产阶级要求深入宗教改革,用清教代替国教。女王却以国教为统治工具,害怕清教的民主共和精神。1588年以后,随着天主教复辟威胁的消失,女王加紧了对清教的打击。尤其是她晚年,多次处死清教激进派领袖,引起了资产阶级和国会的不满。其次,女王与国会矛盾还尖锐地反映在专卖权问题上。女王在晚年越来越随意地把许多商品的专卖权赐给宠臣,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1597年国会请求废除专卖权,遭到女王拒绝。1601年,女王的最后一次国会再度讨论废除专买权的议案,对专卖权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圆滑老练的伊丽莎白害怕与国会发生公开冲突,只好许诺停止出售有害的专卖权,还亲往国会进行安抚,使事态暂时得以平息。

下层社会的动荡,资产阶级的不满,日益尖锐的宗教争端以及不断发生的宫廷倾轧,都使伊丽莎白晚年变得忧郁、孤僻、多疑。她的身体也衰弱多病。1603年元月又卧床不起。女王终身未婚无嗣,却又一直未指定王位继承人。直到病危失去说话能力时,她才同意枢密院的安排用手势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第二天,即1603年3月24日凌晨,伊丽莎白逝世,终年七十岁。

伊丽莎白处在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她统治英国的近半个世纪中,她的政治活动和推行的政策巩固了君主专制政权,有利于英吉利民族国家的成长,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在此期间,英国还初步战胜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海外扩张。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历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35.html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