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汉津生平简介,贝汉津历史评价,贝汉津怎么死的?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贝汉津生平简介,贝汉津历史评价,贝汉津怎么死的?





贝汉津(Behanzin,1844—1906),达荷美(现贝宁人民共和国)阿扎胡托王朝第十代国王。他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独立和自由的事业,在执政期间(1889—1894年)曾领导达荷美人民进行了抗击法国殖民入侵的斗争,是达荷美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贝汉津是芳族的后代,生于达荷美阿波美王室,继位前称孔多太子。他的祖父盖佐(1818—1858年在位)是达荷美历史上最有威望的统治者;父亲格莱莱继承王位后,把达荷美治理成一个以阿波美为中心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盖佐王统治后期和格莱莱王统治前期,贝汉津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从小受到宫廷礼仪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知识的熏陶和教育,成年后即参与处理国务要事。

贝汉津继位前,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角逐愈益激烈。1884—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公开承认了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随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划分各自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当时,法国在西非已经控制了塞内加尔河流域和尼日尔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为了实现其从塞内加尔经乍得湖到红海沿岸吉布提,建立一个联成一片的第三共和国领地的计划,必须首先把西非的领地连成一片。然而,在几内亚湾沿岸,法国当时只占有几个贸易据点,无法与英国相抗争。为此,法国决定先下手为强,以这几个贸易据点为基地,向西非内陆推进。在法国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中,达荷美首当其冲。

1888年,法国提出要在达荷美的科托努设立关卡并派兵驻守。孔多太子从殖民者在非洲的肆意践踏和掠夺中,逐渐看出了法国入侵的意图,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不能容忍这种屈辱和欺凌。1889年底,当法国代表巴约尔前来阿波美商谈此事时,老国王格莱莱正重病缠身,按照惯例,孔多太子代替父王接见了这位代表。在会见中,他严正声明:达荷美的传统不允许一个国王把自己统治的哪怕是一寸土地让给别人。在致法国政府的信中,他强调废除达法两国在1878年签订的、允许法国商人在科托努居住的条约;今后禁止法国炮舰在达荷美水域内航行。孔多太子和巴约尔的谈话,第一次明确地表述了他反对法国殖民入侵的政治立场和态度,这种思想正是他继位后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础。

巴约尔碰了一鼻子灰,于是敦促法国政府对达荷美宣战。他甚至扬言,只要给他两连塞内加尔的雇佣兵、四门炮、几只舰艇,就可以把贝汉津的首级送到巴黎。

1889年12月29日,格莱莱去世,孔多太子随即以“格贝汉津·阿伊·基莱”的称号(意为人民拥戴国王去完成伟大的事业)继承了王位,称“贝汉津”王。在登基典礼上,贝汉津选择了鲨鱼——海洋之王,作为他的标志,寓意着他拥有达荷美王国及其海域的一切权力,任何人也休想侵入他的王国。

贝汉津继位后第52天,法国军队进攻科托努,首先燃起了战火。1890年2月22日,法国以在商行洽谈商务为名,将13名科托努的达荷美部族首领骗到一起,告知他们法国要占领达荷美沿海地区。首领们坚决反对法国的占领,拒不离开沿海地区。殖民者立即将他们全部逮捕,并从海上炮击科托努城。城内的居民遭到了残杀,奋起抵抗的人都被投进了泻湖,就连孕妇和小孩也没能逃脱这场浩劫。

目睹殖民者的暴行,贝汉津下定决心要打退敌人的入侵,收复科托努。他对自己的人民宣誓说,他将同他们一起“抗战到底”,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国土去。当时,达荷美拥有一支15,000人的作战部队,还有一支由4,000名“体格同黑人男战士一样健壮”的妇女组成的“娘子军”骑兵队。达军的武器装备很简陋,虽有一些步枪和弯刀,但主要是弓箭、斧头、木棒等,然而,他们都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好战士”,平日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加之这支军队主要是由自由村民自愿组成,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在贝汉津的指挥下,达军向科托努发起了强攻。敌人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承认达军“是个谁也不容怀疑的、抗战能力高强的死硬对手”。达军在戈多美海滨成功地伏击了敌人前来增援的狙击队;在波多诺伏和阿加拉河附近,又出奇制胜,使法军损兵折将150人。达军损失也十分惨重。侵略军在一份战斗记录中写道:“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达荷美)女兵们不顾死活地扑向我们的刺刀,以致刺刀穿过了自己的身躯。”敌人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并且将军舰驶到达荷美的维达城下,以炮轰维达城进行威胁。

为了赢得时间,做好下一次战争的准备,贝汉津命令停止进攻,并决定与法国和谈。1890年10月3日,双方代表在维达签订了条约。贝汉津以法国承认达荷美对整个沿海地区拥有主权为条件,承认法国对波多诺伏拥有保护权,并且占领科托努;但是法国每年要缴纳两万法郎作为占领的补偿。这样,达、法间的第一次战争就以“维达条约”的签订而告结束。

此后,贝汉津着手进行战争的物质准备。他总结了第一次战争的经验教训,认为达军的失利在于武器装备太差,因此把进口新式武器作为战备的首要任务。贝汉津利用英国、法国、德国在西非的矛盾,从英国、德国的商行里购置新式军火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据统计,仅从德国商行购买的武器,就有2,480支各种型号的步枪、6门炮、4挺重机枪和大批弹药。此外,达荷美国家还办了一些小型兵工厂,模仿欧洲的兵器,自己制造。

在备战期间,贝汉津还不时地向波多诺伏和受法国保护的一些地区进行袭击。1892年3月,法国总督维克托·巴洛乘坐的舰只在韦梅河上进行侦察活动时遭到了达军的伏击。法国当局向贝汉津提出“强烈抗议”。贝汉津在复信里对此表示“十分惊讶”。他表示,这是达荷美王国的土地,如果谁来“找我麻烦”的话,“我当然有权给以惩罚”。他警告法国总督,“如果您对我说的这些话感到不满意,那就只好随您的便了。至于我,我是早有准备的。您可以带兵前来,也可以派军队登陆同我决一死战”。

“维达条约”签订后,法国政府并未就此甘休。法国议会以该约比1878年的法、达两国条约“倒退”为由拒不批准,它认为占领科托努是法国的权利,无需支付补偿费。法国当局还为新的入侵进行谋划。1891年2月,法国派出一个使团以向达荷美国王“赠送”礼品为名来到阿波美。这个使团由各兵种的军官们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调查团。这些军官们利用各种机会了解达荷美的地形特点、政治体制,刺探达军的实力和战备情况。回国后他们参与了制定入侵达荷美的计划。

1892年4月初,法国议会通过对达荷美宣战的决议。4月10日,贝汉津在致维克托·巴洛的信中说:“我可以告诉您,您不妨在任何一处开战,而我也是如此”。他表示,“第一次我还不懂得如何作战,但现在我懂得了。我的人多如出穴之蚁。我是黑人的国王,白人别管我做什么事情”。“如果你们要发动战争,我是有准备的。即使战争延续100年,杀死我两万人,我也决不罢休”。这封复信气贯长虹,明确地表达了贝汉津维护国家尊严与民族独立、誓与法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

达、法间的第二次战争,历时6个多月。其中有3个多月的时间,双方几乎天天处在激战中。仅从9月21日到11月4日就发生了19次较大的战斗。战争达到最高潮时,贝汉津集结了全体达荷美战士,就连专门猎象的猎人也前来参战。这一次,法国不但出动了10艘军舰、一个半炮连、3,500名作战人员,雇用了5,000名搬运夫;甚至不顾当时欧洲舆论界的谴责,把尚在试验中的、杀伤力极大的爆破弹拿来对付达荷美人。达军屡次进攻受挫,只得边打边退。战争不断向北推进,到11月初,法国已逼近了阿波美。11月4日,经过一场白刃战后,达军几乎全军覆没。贝汉津在烧毁了阿波美王宫后,率领余部向北方撤退。11月18日,法军攻占了阿波美,宣布废黜贝汉津。

贝汉津撤退到阿波美北部祖河上游的阿切里贝一带后,在当地人民的支持下,重新组织队伍,坚持抗法斗争。他们以游击战的方式到处袭击敌人的小分队和巡逻队。他们白天隐藏在森林中,夜间或凌晨出击敌人;破坏沿途的交通线,袭击法军的岗哨,使侵略者终日不得安宁。

法国为了抓捕贝汉津,彻底征服达荷美,在1893—1894年间又发动了第三次战争。在这次交锋中,由于军事上的几次失利和天花病的流行,达军的战斗力日趋下降。加上一些王公贵族和重要酋长又投降了敌人,贝汉津周围只剩下不多的战士。在此期间,贝汉津为了取得国际舆论的支持,曾派遣一位使节到巴黎与法国政府交涉,但遭到了拒绝。只得利用英国的报纸发表了一项声明,呼吁世界舆论来制止法国的入侵。在法军的进攻面前,贝汉津被迫从阿切里贝转移到阿波美和温贝加梅之间活动。

1893年12月底,法国选中了贝汉津的弟弟古奇里作为他们的傀儡,以阿戈利—阿格博的称号继任达荷美国王。贝汉津感到大势已去,于是把始终忠诚于他的官兵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发表了告别演说,感谢他们的忠诚,并希望他们永远怀念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战友;之后,他命令他们迅速离开这里。由于贵族的出卖,贝汉津在1894年1月25日夜间被俘。

2月初,贝汉津在法军的押送下,由他的亲属陪伴,在科托努乘船离开达荷美,开始了被流放的生活。他首先来到法国的马赛,以后又到了马提尼克岛,最后来到阿尔及利亚。1906年12月10日,因患支气管肺炎,贝汉津病逝在阿尔及利亚的卜利达。

贝汉津领导的抗法战争,是达荷美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斗争没有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贝汉津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达荷美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斗争。1928年4月,当贝汉津的遗体运回达荷美安葬时,人们在科托努和阿波美等地,向他的遗体致以军礼。达荷美独立后,达政府和人民为了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在阿波美市中心广场建造了贝汉津的塑像,基座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决不让外国人蹂躏祖先遗留给我的土地”。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若转载本篇文章,请保留本文出处与链接。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762.html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