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即位后改为李忱。他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唐王朝的第16代皇帝,在位时间共13年 (846—859)。
宦官矫诏 太叔承统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正月,大唐帝国的臣民们刚刚渡过隆重而又热烈的旧历新年,整个长安城内还是一派节日的景象。但在皇宫中却笼罩着一片紧张和严肃的气氛,新年之喜并没有冲走唐武宗的病魔,反而显得更加严重了。宰相李德裕眼看武宗已是病入膏肓,但由谁来继承皇位还没有着落,他虽然对此心急如焚,却又不敢对武宗直说,害怕会带来不祥和晦气,加重武宗的病情,因此,每天除了叫阍问安之外,就是专理朝廷政务。他哪里想到左神策军中尉、大宦官马元贽等人早已开始密谋立储了。
唐武宗共有5个儿子: 长子李峻,封为杞王; 次子李岘,封为益王; 三子李岐,封为兖王;四子李峄,封为德王;五子李嵯,封为昌王。由于这5个儿子年龄都还幼小,武宗一直没有册立太子,武宗病重之时,也一直没有提起过此事。宦官马元贽等人见武宗病重,便利用没有册立太子的机会,积极准备择立嗣统,以便将来能够控制皇帝,专权朝政。经过一番密谋和策划,他们决定立武宗的叔叔光王李怡为皇位继承人。按照传统,应立武宗的长子李峻为皇位继承人,但马元贽认为,子承父统只是寻常旧例,就是拥立起来,也没有多少功绩可言,不如拥戴别人,使之感恩戴德,死心踏地的为宦官干政开路。于是,马元贽等人矫传诏命,说皇子年幼,无法临朝理政,特立光王李怡为皇太叔,全权处理国事。宰相李德裕等人对此虽然感到吃惊,但认为是武宗亲命,也不敢加以反驳。他们哪里想到,武宗此时已经不省人事,根本无法谈及承统问题。会昌六年 (846)三月,武宗驾崩。马元贽等人即奉光王李怡继位,改名为李忱,定年号为大中,史称宣宗皇帝。
宣宗李忱生于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母亲孝明皇后郑氏,原来是浙西观察使李锜的爱妾。因李锜谋反伏诛,郑氏被纳入宫廷。由于郑氏年轻貌美,为宪宗所喜爱,于是复被选入后宫,生下了李忱,宣宗自幼严重口吃,平时很难见到他开口说话,看东西也和平常人不同,象痴呆人一样,宫中都叫他痴儿。唐穆宗在位时,他被封为光王。穆宗的两个儿子文宗和武宗,从不把他当叔叔看待,欺他呆痴,经常取笑和耍弄他。有一次,文宗和武宗邀宣宗同他们一块喝酒,在酒席上,两人故意引诱激他说话,和他开玩笑,戏谑的称他为光叔。宣宗对此毫无表示,既不说话,也不生气,照常吃菜喝酒。武宗年少气盛,对他常常出言不逊,宣宗也不在乎。平时在宫中,宣帝总爱一个人默默地呆立在一个地方,从不和任何人说话和打交道,如同陌生人一样,以至惹得宫中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他为皇帝,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痴呆性格,认为将来容易控制。那知他即位以后,接待群臣,处理政务,一反过去那种痴呆性格。宦官和朝官们方才恍然大悟,知道他是个有心计的人,痴是装出来的。
宣宗是以皇叔的名义继位称帝,他不承认自己是唐武宗的继承人,而把自己看作是父亲唐宪宗的直接继承人。他把哥哥唐穆宗指责为逆,认为他是靠谋害唐宪宗才得以继承皇位的。在宣宗的心目中,不但哥哥穆宗是大逆不道,连他的三个儿子敬宗、文宗和武宗也都是逆子。因此,他即位后立即采取了否定唐武宗时期的一切措施的施政方针,首先斥逐了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及其同党,将李德裕、李让夷的宰相职务罢免,改任和李党集团相对立的牛党成员白敏中为宰相。唐宣宗采取的这种措施,使唐朝后期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朋党之争进一步加剧。
白敏中是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他是靠李德裕的推荐才进入中央政权的。会昌年间,唐武宗想任用白居易担任宰相。李德裕上奏说,白居易现在年老多病,不能够做宰相了,他的堂弟白敏中倒是个人才,有才能也有学识,可以任用。于是唐武宗就任命白敏中担任了翰林学士。白敏中虽然是李德裕推荐的,但却属于牛党一派,和牛党首领牛僧孺关系很密切。因此,他担任宰相以后,便开始对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集团打击报复。白敏中首先指使自己的党羽李威罗织罪名,将被罢相的李德裕再贬为东都 (今洛阳) 留守,继而又贬为潮州司马,大中二年 (848)正月,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直到李德裕死于崖州 (今海南崇山) 方才罢休。与此同时,白敏中对李党集团的其他成员也大加贬斥,甚至连李党的支持者也不放过。
在贬斥李党集团的同时,白敏中对武宗时期被李党集团贬斥的牛党成员则大加提拔重用或恢复官职。他刚一接受宰相职务,便将被李党贬斥的牛党首领牛僧孺提拔为衡州长史,第二年又调牛僧孺回东都洛阳任太子少师,同时,又将牛党重要成员李宗闵的流刑处分撤消,调任郴州 (今湖南永兴) 司马。大中元年 (847),白敏中又调潮州长吏杨嗣复为吏部尚书,第二年,调李珏为户部尚书,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李党集团的成员及其支持者几乎都被逐出京都,或贬往边州或遭流放。而牛党集团的成员不但得到升迁,而且还当了中央的高级官员。
白敏中共做了6年的宰相,继他之后被唐宣宗重用的宰相是令狐绹,这个人也是牛党集团的成员。所以,在唐宣宗统治的整个时期,牛党集团始终掌握着中央大权,他们忠实的执行了唐宣宗的施政方针,不仅竭力排斥在唐武宗时期执政的李党集团,而且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李党集团执政时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朋党之争推向了最高峰。凡是不被李党集团重用的人,他们一概重用,凡是李党集团做成的事情,他们一律进行翻案。如会昌年间唐武宗根据李德裕的建议,裁减冗官一千多人,牛党集团则改为增设冗官,将会昌年间所裁减的州县官吏全部恢复;会昌五年(845),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毁佛主张,在全国进行了灭佛运动,而牛党集团则采取复兴佛教的政策,恢复全国各地被拆毁的佛教寺院,使还俗僧尼重新剃度为僧。这种朋党之间的争斗,直接影响了宣宗一朝的政局。给社会形势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雅好儒士 注重选官
唐宣宗一生对儒士有着特殊的爱好,非常重视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认为只有这些人才有真才实学。他在位期间,每次上朝召见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先问有没有功名,是否中过举人进士。如果被召见的官员回答有功名,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时,宣宗便会喜形于色,谈兴大至,甚至会把其他事情搁在一边,当场和被召见的官员谈起他们考试时所做的诗赋和主考官员的名字,有时甚至会把这些官员的名字和他们的诗赋文章记在宫殿的柱子上,以备日后浏览。如果听说某人才学俱佳却没有能够中选时,宣宗则叹息良久,默默不乐的罢朝回宫。
宣宗不仅喜爱儒士,对科举制度也非常关心和重视。他在位期间,经常穿着普通百姓的衣服,装扮成平常人的模样,到民间进行私访,以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议论。唐武宗在位时期,为了自己的游幸,曾经关闭了新榜进士及第后在一起宴饮欢聚的杏园。宣宗即位后,立即下诏将杏园重新开放,专供进士宴饮欢聚,庆贺游览。同时,宣宗还特别诏令礼部,规定今后进士放榜,必须写明及第人姓名及其所试诗赋题目,并将其逐年编撰起来,以备日后查阅。为了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宣宗还对科举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大中元年(847)二月,礼部侍郎魏扶向宣宗奏陈进士的录取情况,其中谈到,有封彦卿、崔琢、郑延休三人,才学俱佳,本应录取为进士,但由于他们的父兄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因此按照常例没有录取他们。宣宗看后,认为这种做法限制了对人才的选拔,于是诏令礼部重新对这三人进行考试,如果考试合格,可以录取为进士,并且强调指出,今后科举取士,不必遵循这种规定,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中选。宣宗对违犯科举制度,弄虚作假以求仕进的人毫不留情的加以严厉惩罚。大中九年 (855) 三月,礼部在考试宏词举人时,出现了泄露试题的情况,被御史台弹劾。宣宗对此事非常重视,当即下诏将主管考试的官员分别处以降职、免职和罚俸禄等处分,全部取消已经被录取的10名举人的资格,并将伪造印件和贪污受贿的官员黄续之等人依法处死。宣宗对这一事件的处理,在朝野中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举考试中的营私舞弊现象。宣宗不仅喜爱儒士,关心科举,对政府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也非常重视。他认为:“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君主能够明察慎断,正确的选拔和任用官吏。”他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以往吏部选官,只凭家世资历,宣宗认为这不能够选拔出具有真实才能的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宣宗下诏规定:“允许观察使、刺史有奇才异政者加以试用,根据其在试用期间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然后再决定正式任免。”同时,宣宗还把户口的增减也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时,如果所管州县户口增添至1千户,则加以升迁,反之,如果逃亡至7百户,不仅罢官免职,而且罢官后3年之内不再任职。大中元年正月,宣宗又下诏指出: “为政之本,在于选拔亲民之官,做为皇帝顾问的中央各部官员,必须从地方官员中选拔,因为这些人了解民间的疾苦,有治民理政的经验,否则就起不到辅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作用。”宣宗要求宰相在拟议和推荐谏议大夫、给事中和中书舍人等中央高级官员时,首先要看其是否担任过刺史县令,否则不予推荐。即使担任过刺史县令,但如果在任职时有贪污受贿等不法情况的,也不能推荐。同时,宣帝还针对当时地方官调动频繁的情况,对地方官员的任职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县令在一个地方任职必须满3年,才能调任,以避免当地百姓的迎送之劳。
不仅如此,宣帝还亲自掌握对州刺史的考核工作,规定州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由皇帝亲自进行考核,再决定任免。有一次,宰相令狐绹任命他的一个老朋友担任邻州刺史,并且没有经过皇帝考核就让他上任了。宣宗得知此事后,责备令狐绹说: “我因为州刺史往往用非其人,所以要求刺史在上任之前,都要进京朝见,通过考问他执政的措施,知其优劣,然后再决定任免。诏令已经颁行,而你身为宰相,却不遵守国家的条令,真可以说是宰相权大了。”为此差点撤了令狐绹的相权。为了掌握各州的情况,以便对刺史进行考核,宣宗还特地密令翰林学士韦澳编辑了一本关于各州户口田亩、山州境物、风俗人情的书籍,起名叫做《处分语》,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一次,邓州刺史薛弘宗进京朝见宣宗,退朝后对韦澳说: “皇帝对邓州的情况了解的如此详细,太令人惊讶了!” 韦澳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都是《处分语》 中记载的事情。
宣宗平时还十分注意调查官吏为政的好坏,听取人们的议论和反映,并以此作为任免官吏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一次,宣宗在禁苑以北打猎,遇到一位樵夫,就跟他谈了起来。在交谈中宣宗得知这位樵夫是泾阳县人,便问他这个县的县令是谁,政务搞的怎么样?樵夫回答说:“县令是李行言,这个人不但政务搞的好,而且性格耿直,有一次他抓住几个强盗,宦官派人来要,他不仅没给,反而把这几个强盗都杀了。”宣宗认为这个县令刚正不阿,不畏宦官的权势,回宫以后,便把他的名字连同这件事写了个条子贴在寝殿的柱子上,不久就提升这位县令当了海州刺史。
对于自己的亲属,宣宗要求也比较严格,宣宗生母郑太后的弟弟郑光,原来在河中做镇守官,进京朝见时,宣宗见他言语粗俗不堪,认为他不够治民的资格,便把他改任为京师中级别比较低的右羽林统军,不再让郑光担任地方官。郑太后多次要求宣宗给郑光安排一个好的官职。但宣宗对这位国舅只是厚赐金帛,始终不给郑光好官做,而且对郑光提出的减免所赐土地租税的要求也加以拒绝,要他按照国家规定交纳租税,宣宗的这种态度,使那些没有才能的皇亲国戚都不敢向他要官做。
由于宣宗重视科举,重视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严格选拔和任用官吏。因此,在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精明强干、政绩显着的官吏。
收复河西 一代功业
自安史之乱以后,从唐肃宗到唐武宗,每个皇帝在位时,总不免有大小不等的内战,边患也时常发生。而唐宣宗在位的13年,却是比较平静的一段时间,外无边患,内无战争,更为可喜的是,还收复了自唐代宗时期就被吐蕃奴隶主占领的河西地区 (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又称河西走廊),重新开通了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也使长期遭受吐蕃奴隶主剥削的奴役的广大河西人民重新回到了唐政权的怀抱。因此,河西走廊的收复,在国势日益衰落的唐朝后期,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 (今甘肃敦煌),是从西域进入中原的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当时从西域到沙州有三条路: 第一条是从沙州往北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第二条是从沙州往北到达高昌 (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第三条是从沙州往西南到达于阗 (今新疆和田)。自从西汉以来,长安到西域的交通就是以这条路为主。
从军事方面来看,河西走廊是唐朝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早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李世民打败薛仁杲以后,便在秦州 (今甘肃秦安)设置总管府,管辖秦、渭 (今甘肃平凉)、岷 (今甘肃岷县)、兰 (今甘肃兰州) 等13州。贞观元年 (627),唐太宗在这个地区建立陇右道,扩大了管辖范围。河西走廊的周围,是民族杂居地区,它的北面最初是突厥,后来是回纥。这些游牧民族经常驰骋在今甘肃和宁夏的沙碛地带。河西走廊的南面,是吐蕃活动的区域,他们盘踞在青海西藏高原。这南北两大势力都垂涎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经常骚扰这一地区。
唐玄宗时期,由于安史之乱的发生,河西走廊地区的军队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奴隶主乘机蚕食河西走廊。唐代宗时期,吐蕃攻陷了凉州(今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逃往沙州,在沙州建立节度使府。当时沙州附近的其它各州,都被吐蕃占领,只有沙州军民仍然英勇抵抗,不肯投降。后来,吐蕃奴隶主尚奇心儿率大军包围了沙州,沙州刺史周鼎向北方的回讫求援,由于援兵不至,周鼎打算焚城逃跑,遭到部下的反对。都知兵马使朝怒杀周鼎, 自立为刺史,率领沙州人民坚守城池11年,最后终因弹尽援绝,沙州被吐蕃攻陷,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全部被吐蕃占领。
吐蕃奴隶主对占领区人民极端残暴,凡是吐蕃军队所到之处,焚烧房屋,蹂躏庄稼,驱掠人畜,无恶不做。同时,因为吐蕃“重壮贱老”,唐人被他们俘虏以后,老弱全部杀光,少壮充当奴隶。
不仅如此,吐蕃奴隶主还严禁唐人穿汉族服装,只许他们每年元旦穿着自己的衣服祭祀祖先,祭完便脱下换上吐蕃装。每逢到了这一天,唐人无不向东方遥拜,怀念久别的家乡,盼望唐政府能够早日收复失地。
唐武宗会昌二年 (824),吐蕃赞普 (国王) 达磨去逝。由于他没有后代,于是王后綝氏立内侄乞离为赞普。吐蕃大相结都那因反对立异姓为赞普,被后党杀害。另一派大臣又立老赞普的支属俄松为赞普,从此吐蕃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裂,两个赞普互相争夺王位。并爆发了长期的内战。因此,在唐武宗时期,唐朝政府开始划策乘机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唐宣宗继位以后,积极集结力量,准备收复失地。
大中三年(849),在唐朝政府的强大压力下,被吐蕃奴隶主占领的秦、原、安乐3州以及石门木峡等7关,被迫投降。唐宣宗诏令将3州7关收归唐朝。各州收复以后,宣宗又下诏将安乐州改为威州,并派兵驻扎3州7关等地。
3州7关的收复,使唐王朝恢复了对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统治,但西部地区仍然处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到太中五年 (851),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至此,被吐蕃占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河西走廊全部回归唐朝,使唐朝的西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安定和巩固。唐宣宗下诏在沙州恢复河西节度使,号称“归义军”,并任命张仪潮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卫大将军、归义军节度使和11州营田处置观察使,负责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和管理,河西走廊的收复,成为宣宗一朝最辉煌的功业,也在唐朝历史上谱写了一个新的篇章。
恭谨节俭 美政有瑕
唐宣宗虽然贵为天子,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却具有恭俭好善、平易近人的美德。宫中的侍役,他都能够叫得上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干什么差事。宫中有人生病,宣宗知道后,不但派御医前往诊视,而且还亲自前往去探望,并私下里赏赐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平时和大臣们在一起,宣宗总是表现的恭恭敬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但听大臣们奏事时,则严肃认真,一副威严的气势,从来没有显出过烦躁和怠惰的神情。当大臣们奏事结束后,宣宗便立刻恢复了平时那种和颜悦色、客客气气的样子,招呼大家说,可以谈些别的东西了。于是君臣之间谈些开心的玩笑,或者谈及宫中的游宴,无所不至,气氛融洽而又热烈。当大臣们退朝时,宣宗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说:“希望你们善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辜负了我的期望,以至我们君臣不能够再相见了。”宣宗这种平易近人,又威严不可冒犯的特点,使大臣们既尊敬他又害怕他。宰相令狐绹曾经对他的朋友说:“我为相十年,可以称得上是皇帝最宠爱的人了,但每次上朝奏事,没有不流汗的时候。”
宣宗在位时期,很注意节俭,平时在宫中,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大臣时,才换上新衣服,有时甚至穿着洗过几次的衣服上朝,每天的饭菜也比较简单。以前皇帝出行,都要先用龙脑、郁金铺撒地面,宣宗认为这太奢侈浪费,诏令撤掉。在宣宗的带领下,大臣们都很注意节俭,并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高节俭的风气。
宣宗不但自己注意节俭,对子女要求也是如此。宣宗长女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官郑颢,公主出嫁时,按照宫中常例,应该乘坐用白银装饰的车子。宣帝诏令改银为铜,下诏说: “我要用俭朴来教育天下,应当从我的家属开始。”并嘱咐公主要谨守妇道,以俭朴为德,不要轻视丈夫和丈夫的家族,不要干预政事。还亲笔给公主写了一个诏令:“假如违背了我的告诫,将招致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那样的灾祸。”有一次,郑颢的弟弟郑凯得了重病。宣宗派人前去探望,使臣回宫后,宣宗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在慈恩寺看戏。宣宗听后非常生气,叹着气说:“我曾经责怪士大夫家不愿和我家结亲,现在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立即召万寿公主入宫,让她站立在台阶下,严厉的责备她说:“哪有小叔子生病,不去省问探望,竟然去看戏的呢!”直到公主承认错了,宣宗才让她回婆家去。由于宣宗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皇帝贵戚兢兢业业地遵守礼法,没有人敢骄肆横行。
宣宗在位13年,史官称他是明察慎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具有贞观之风,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这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但也不能完全说是溢美之词。从唐朝中后期的几代皇帝来看,宣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时期,社会形势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国家安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据新唐书记载: “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的几乎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州积钱甚至多达3百万缗。
宣宗在位期间,虽然具有种种可以称道的美政,但是,由于他自恃有智术,明察秋毫,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定都是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爱憎为转移,他的意旨,只许群臣顺从,不许违反。因此,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特点在他身上表现的也特别突出。例如宣宗对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非常反感,认为他是唐武宗重用的人,是奸臣,将他一再贬斥。谏官丁柔立上书劝谏,宣宗便认为丁柔立是不顺从自己的意旨,立即将他贬为县尉。
宣宗不喜欢听逆耳之言,却愿意听顺耳的话。有一次,兵部侍郎蒋伸对唐宣宗说:“近来官位似乎很容易得到,因此大家都想靠侥幸得官。”宣宗认为自己选官很严格,听了蒋伸的话后惊问: “这不就乱了么!”蒋伸说: “乱倒还没有,不过,侥幸的人多了,乱也不难。”宣宗很满意蒋伸的回答,当即对蒋伸说:“过几天,我不单独接见你了。”唐朝,宰相不单独见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任用蒋伸为宰相。不久,蒋伸果然被任为宰相。蒋伸是一个平庸的官僚,宣宗认为他的话顺耳中听,就决定任他为宰相,看来官位还是容易得到。同时也可以看出,唐宣宗选官和用人的根本标准,还是以他个人的意志和爱憎为转移的。
唐宣宗固持己见、刚愎自用的缺点,有时往往会导致他以偏见取人的现象,甚至不接受宰相推荐的官吏。宣宗喜爱诗文,每当和大臣们在一块饮宴或游玩时,宣宗都兴致勃勃地即兴赋诗,让大臣们评头论足。有时大臣们到地方做官或是因事离开京师,宣宗也赋诗为他们饯行。宣宗不但喜欢作诗,还喜欢搜集和研读别人的诗作,特别是当朝一些有名气的诗人的作品,他都了解的很详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有一次也差点使宣宗因诗而埋没了一个人才。那是在令狐绹担任宰相的时候,他听说四川有一个叫李远的人,清通经史,有治国之才,还没有做官,名气就很大了,令狐绹经过进一步了解,知道这个人确有真才实学,就向宣宗推荐他担任杭州刺史。但宣宗听后却不以为然的说:“此人终日玩棋取乐,不务正业,如果把一州郡的大事交给他,岂不误了朝廷,负了百姓。”令狐绹十分不解地问道: “陛下,此话从何说起?”唐宣宗说:“我读过李远的诗。李远有一句 ‘青山不厌千杯酒,长日惟消一盘棋’ 的诗,你可曾知道。他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棋迷,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州郡呢?”令狐绹听后忙解释说: “那只不过是诗人借此表示高雅罢了,实际上并非如此,陛下何足介意?”宣宗说: “古人说过: ‘诗言志’。既然他能写出这样的诗,就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来。”一直不接受令狐绹的推荐。后来令狐绹见宣宗固执己见,便又换了一个方式说:“陛下所言极是,不过我听说李远确实有才干,他所以碌碌无为,消磨时光,是因为闲居无事,才能无所施展,现在如果把他选拔上来,有了用武之地,他就必然会施展胸中奇才,报效国家。”由于令狐绹的一再进荐,宣宗只好同意先让李远到杭州试任。李远担任杭州刺史以后,励精庶政,整治法纪,把杭州治理的很好。唐宣宗这才意识到自己单凭一句诗来评论人是不对的。
此外,猜忌心在宣宗身上表现的也比较突出。他在即位之前,就一直对父亲唐宪宗的死固有怀疑,认为是被哥哥唐穆宗与其生母郭太后联合宦官谋害而死的。因此,宣宗即位以后,就开始惩罚那些被他认为是杀死唐宪宗的人,先是将郭太后逼死,随后又诛杀了郭太后周围的宦官和其他有嫌疑的官员,并将唐穆宗指斥为逆,诛杀了唐穆宗做太子时的东宫属官,还对被杀人的家属也进行了严厉惩罚,结果造成了人心惶惶、社会形势动荡不安的局面。
对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问题,宣宗也没有能够解决。他在位期间,虽然对宦官干预朝政的弊端有所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打击和削弱了宦官的势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宦官的势力依然很大,以至在他死后仍然出现了由宦官拥立皇帝的不正常现象,重演了他即位时的一幕。
宣宗即位以后,对宦官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对拥立他的宦官马元贽等人宠爱尤加,并赐给马元贽一条通天犀带以示恩荣; 另一方面又密谋削弱和消灭宦官势力。为了狐立宦官势力,唐宣宗采取了严禁朝官交通宦官的措施,规定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吏,只要与宦官有联系,则加以严厉惩罚。宰相马植原来与马元贽关系比较好,并且认过本家,马元贽还把宣宗赐给他的那条通天犀带送给了马植。后来马植上朝时被宣宗认出宝带,第二天就被罢免了宰相职务,降为天平军节度使,随后又被贬为常州刺史。
但是,宣宗的这个措施并没有真正起到孤立宦官势力的作用,反而在朝官中形成了一种虚骄的风气。当时,在朝官中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与宦官有牵涉,便成为大家排斥的对象。建州 (今福建建安县) 进士叶京,有一次参加宴会时和宦官打了个招呼,便遭到朝官们的喧哗和斥责,从此叶京的职位再也没有升迁。这种风气的盛行,导致了宦官和朝官之间互相敌对和仇视的局面。大中八年 (854),唐宣宗曾经和宰相令狐绹密商诛杀全部宦官,令狐绹密奏说: “对宦官只要有罪不赦,有缺不补,自然会逐渐耗尽。”但这个密奏被宦官看到,因此使朝官和宦官之间的矛盾更为加剧,以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宣宗后期,朋党之间的争斗因李德裕一派的完全失败而逐渐趋向平息,南衙 (朝官办公地点) 和北司 (宦官办公地点) 之间的斗争却愈来愈激烈起来。
选定皇位继承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但宣宗也没有处理好。宣宗共有11个儿子。长子李温,封为郓王,但宣宗一直不喜欢李温,却喜欢三儿子李滋,想把他立为皇太子。但宣宗又怕这样乱次建储,会招致臣下的谏驳,所以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提出来。裴休担任宰相时,曾经上奏请宣宗早立太子。宣宗不高兴地说:“我还没有老,如果立了太子,不是把我当成闲人了吗?”从此大臣们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直到宣宗病重之际,才密嘱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立三子李滋为皇太子。但宦官王宗实、丌元实却假传圣旨,立郓王李温为皇太子,并以矫诏不法的罪名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处死。宣宗自以为聪明一世,到头来却让宦官钻了空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宣宗晚年,随着身体的逐渐衰老,乞求长生的迷信思想不断增长。大中十一年(857),他派人前往罗浮山迎请道士轩辕集进宫,向轩辕集询求长生不老的秘诀。轩辕集告诉他,只要不近女色,不食荤腥,哀乐如一,多施恩德,自然就可以长寿了。但宣宗仍不死心,继续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最后误信了江湖术士李元伯的谎言,服用李元伯炼制的金石丹药,结果越吃身体越坏。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由于服用丹药过多,以至毒性剧发,背上生疽溃烂而死,享年50岁,安葬于贞陵 (今陕西泾阳县仲山),庙号为宣宗。李忱成为唐朝帝王中又一个因乞求长生不老而误服丹药以至中毒而死的牺牲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