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昭帝高演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孝昭帝高演 

  一、宫闱政变中的胜利者

  乾明元年 (560) 二月的一天,残阳如血,一轮落日把首都邺城装饰得悲怆、凄凉。北齐大丞相高演独自策马在邺城郊外徐徐而行。他的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几天前骨肉相残的凄惨哭声。高演是高欢的第六个儿子,高殷的亲叔叔。高演平时和兄弟们相处得很融洽,兄友弟孝,温良谦让。但在政治的天平上,权力欲望的砝码常常是高于骨肉之情的。成大事者不被良心所束缚,高演深信这一政治哲学。事情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也就只好按预定计划继续走下去。虽然高殷已经打入冷宫,天子已是名存实亡,但自古“名不正,言不顺; 言不顺,事不成。”如何尽早稳妥地搬掉高殷这块绊脚石,由自己来当皇帝呢?想到这, 他不由眉头一皱, 虽然他的心腹幕僚王晞、 陆杳、 高演等人肯定是会向着他的,但娄太后和部分贵族大臣对这件事意见并不一致。沉思良久,他觉得自己首先得稳住已有的阵容,然后才能去瓦解,说服反对势力。想到这,他觉得一桩心事总算有了着落,于是扬鞭策马,奔回皇宫。

  他首先探探王晞的意图:“我如果前段时间不的你的话,早被杨愔这伙人杀了。你看我现在该怎么办才好呢?”

  王晞心有灵墀一点通:“您以前当亲王的时候,一切行为应受礼法的约束。现在不同了,您的行为应该受天命的驱使,不应该违背天的意志,人间的一切礼法您可以置之脑后。”

  高演心中暗喜,进一步问王晞:“你说我应该遵循天命,但很多贵族大臣都说我是违背祖先遗训,你看对这些大臣应该怎样对付才好?”

  王晞说:“你掌握大权的时间还不长,您如果想用刑法的力量来制服这些大臣,恐怕会祸起萧墙。为了社稷千秋大业,您不如尽早登基称帝,安抚天下,顺应民心。这样,一时的非议也就会逐渐消失了。”

  高演心中豁然开朗,表面上还怒气冲冲:“你怎么敢说这种话,不怕用 ‘谋叛’的罪名惩罚你吗?”

  王晞慷慨激昂:“陛下黄袍加身,是上天、百姓都一致仰望的事,既然合乎民心,我又怕蒙受什么斧钺之刑呢?”

  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高演立即授王晞为司马,可径直进入朝廷,不拘君臣礼节。

  过了几日,丞相从事中郎陸杳悄悄把王晞叫到他家,要王晞劝高演尽早登基,免得夜长梦多。并且说,朝里很多大臣都支持高演。王晞随即把这番话告诉给高演,高演有些迟疑: “如果朝廷内外真的有那么多人支持我当皇帝,三朝元老赵彦深每天上朝议政,怎么也没见他对我表露过这种意思呢”?

  王晞又跑去试探德高望重的赵彦深,赵彦深说: “近来朝廷内外议论这事的人很多,我本来也想和大丞相好好谈谈,但心里不免有些后怕。现在你既然把话题挑明,我胆子也就壮起来了。你尽管放心,我会尽力而为的。”赵彦深在朝廷是一个可以左右政局的老臣,大臣们见赵彦深已经表态,也都纷纷支持高演篡位。

  高演转而执行的第二步计划。他去征求娄太后的意见,不巧贵族大臣赵道德在场,没等太后发话,他一口反对:“你不学周公辅助成王,反而要骨肉相残,不怕后世千秋万代都戳你脊梁骨吗?”高演怏怏而退。第二天,高演又去见娄太后,向她陈明之所以要登基的各方面原因,而且威胁说: “现在幼主昏弱,政局不稳,人心不定,四邻相逼。祖先打下的江山万一出了什么差错,由谁来负责呢”?

  太后思忖良久,权衡左右,勉强答应了高演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一个条件:“你篡位可以,但绝对不能伤害高殷,万一高殷有什么三长两短,我和你没完”!

  八月,太皇太后废高殷为济南王,常山王高演登基为帝,年号皇建。

  二、勤勉政事 从谏如流

  高演从小喜欢谈论政治得失,臧否古今人物。高洋在位的时候,尚书的奏书大多雷同,或者轻重不分,杂乱无序。高洋便下令先把奏书交给部分朝臣分类、讨论、评判,然后再交给高洋披阅。二十来岁的高演或褒或贬,矫正剖析,一一合乎事理。高洋对他的政治才华非常叹服。高洋后期,整日沉湎酒色,政事荒废。高演对此忧心忡忡,他不厌其烦地规劝高洋。见高洋不听,只好下跪哭泣,劝高洋以国事为重,远离酒色。高洋说:“江山有你在,我放纵放纵还怕什么?”高洋有时也觉得心里愧疚,对高演起誓:“你既然这样讨厌我纵酒,自今以后,谁还敢叫我喝酒的,格杀勿论!”说罢,把所有的酒杯全部砸烂。但坚持不了几天,高洋又旧病重犯,背着高演尽情享乐。

  高洋后期,在整个朝廷里,能够洁身自好,勤勉政事,并且还能对高洋起些规劝作用的人物,也就只有高演等寥寥几个人。当高洋正在纵情荒淫的时候,高演常常一身正气进入大殿,高洋见他进来,只好悻悻作罢。有时高洋兴头正旺,见高演破坏他的兴致,也会勃然大怒。下令将高演捆绑起来,然后拔出匕首,叫大臣们列举高演的罪状,只要说出一条,高演就会命归黄泉。大臣们内心也挺佩服高演,觉得他是国家的栋梁,因此都下跪求高洋赦免高演。高洋见大家都说不出什么坏话,才把匕首扔到地上。

  皇建元年 (560)八月,高演当皇帝后,立即大刀阔斧,整顿政治秩序。他下了一系列诏令:官奴婢60岁以上的一律免为自由人;廷尉、中丞等执法官必须以法量刑,徇舞弊者处以死刑;国子寺可广招学生,讲习经典,置立官员,进行督课。自高欢以来,粮价腾升,贡粮转运困难。高演上台后,在黄河南北进行大面积屯田,结果每年从屯田中可获得十多万石粮食,河北等地粮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为了缓解贡粮运输困难,高演又在河北等地设立粮仓,储存粮食。经过高演的整顿,年旷日久的粮食危机终于得到解决。

  在北齐皇帝中,礼贤下士,从谏如流,高演是突出的一个。有一次,高演在朝廷里把一个犯人杀了,血溅廷柱。高演问王晞: “这人应不应该死?”

  王晞说: “应该死,但可惜死的地方不对。我听说 ‘在刑场上杀人,死得其所。’ 朝廷是议政的神圣地方,怎么能擅自在朝廷里杀人呢?”

  高演马上保证: “从今以后,我要为大家作个榜样,不允许这种事再次发生。”

  高演经常自我反省,并要求大臣们帮助他反省。他对大臣高叡和库狄显安说:“我执政不久,缺乏经验,请你们大胆说出我做得还不够的地方。”

  库狄显安说: “陛下有时胡说八道。”

  高演有些惊讶: “说下去”!

  库狄显安接着说:“过去陛下见到文宣皇帝殴打臣下,总是苦苦规劝,认为人主不该这样。现在您也常常殴打臣下了,您以前说过的话不是等于胡说八道吗”?

  高演握着库狄显安的手,连声道谢。高叡说: “陛下做事,事无大小,主次不分,过于琐碎”。

  高演说:“你说得很对,这一点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只是现在百废俱兴,什么事都得从头开始。”

  为了及时了解民情,反省自己,他特意命令一些大臣,如尚书阳休之、鸿胪卿崔劼等人可以随时径直进入高演卧室,讨论历代礼乐、职官、田市,征税和政治得失,逐一分析哪些属于制度不合于当代,但现在还在沿袭的; 哪些是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天下,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 哪些政策是得当,哪些不得当。这些大臣和高演商谈起来,总是天一亮就进宫,天黑才出来。

  三、偃武息兵 愧疚而亡

  高欢时期,北齐和北周连年干戈不息。到高演执政的时候,双方实力发生了变化,北齐反而比北周强盛。高演问大臣卢叔虎该如何处理东西方关系,卢叔虎说:“现在的局势是我们实力比他们强,我们富他们穷。为什么连年战争我们还不能并吞北周呢?原因在于我们战略上有失误。我们过去总是采取骑兵游击作战的策略,这是少数民族的掳掠战术,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良策。现在最好的办法是: 我们在前线平阴阳 (今陕西眉县东)设立军事重镇,深挖濠沟,广建工事,大量储存粮食和武器。如果他们不主动出击,我们就采取“蚕食”的办法,一点一点地把北周黄河以东的土地夺过来。如果他们敢主动进攻我们,那么,除非十万以上的兵力才是我们的对手。假如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就以逸待劳,闭关不出。长安以西都是荒凉地带,北周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而来,补给困难。不出三个月,北周的农业就会荒芜,这样,我们即使不攻,他们也会自己崩溃的”。

  高演非常赞赏这个战略战术,如果采取这一办法,北周是难以应付的。但高演认为现在国内急需的是稳定,建设,而不是去拓地夺民。因而高演执政时期,与四邻各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

  皇建二年(561)九月,高演出于政治利害关系把高殷杀害。没过几天,心情平静下来以后,高演又开始愧疚起来。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兄长高洋,这种内疚的心情整日整夜在折磨着他。不久,他神志开始有些错乱了,眼前总是出现一种幻像:高洋领着杨愔、燕子献一行人,手持宝剑,怒目裂齿,从天空中走进宫殿,扬声要为高殷报仇。高演一看见这种幻像,便下跪叩头求饶,声泪俱下。高演夫人连忙叫人来“驱鬼”,将煮沸的油在宫殿内外扬洒,命令太监、仆役们个个手持火炬,整夜围着宫殿站立,防止“鬼魂”侵入宫殿。

  经过一番“驱鬼”,高演似乎觉得心理轻松了一些。十月金秋,为了散散心,他便和几个随从一道去郊外打猎。跑着跑着,一只狡兔突然从树丛中冲出,高演的马受惊跳起,把高演从马上重重摔了下来,肋骨折断。娄太后刚刚听说高殷被高演害死了,也不顾高演重病在身,气冲冲闯进来,厉声问高演: 高殷在哪里,连问三声,高演垂着头,无颜相答。娄太后气得破口大骂: “你不听我的话,还是把高殷杀了。现在你也得到报应了。死吧! 死吧! 你这号人死了活该!”

  高演受伤以后,病情急剧变化。以前的幻像又出现了。他整日整夜不吃不睡,只是跪在地上,叩头求饶。神志稍一清醒,他想起自己一旦死后应该谁来继承皇位的大事。本来已立自己的儿子百年为皇储。现在细细一想,又有些心惊肉跳:我欺负高殷年幼势单,杀君篡位。谁又能保证我死后长广王高湛不会把我的儿子杀了,自己当皇帝呢?何况高湛并不是那种仁义之人。斟酌再三,他觉得万全之策是改立皇储,另立高湛为皇位继承人。皇建二年 (561) 十一月,高演诏令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又给高湛写下遗书一封,哀求高湛: “我死后你要好好对待我的妻子儿女,千万别学我的样。”处理完后事,高演溘然去世,终年仅27岁。葬于文靖陵,谥号孝昭皇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