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建筑·周口关帝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会馆建筑·周口关帝庙

周口关帝庙原名山陕会馆,坐落在周口市沙河北岸富强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河重要支流沙河一线自古就为经济枢纽,是古代商贾汇聚之地。周口关帝庙是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旅居此地的商贾为“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崇忠义”而集资兴建的一组雄伟富丽、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根据碑刻记载,清康熙年代以前,这里就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山陕会馆,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大殿,后历经扩建,于咸丰二年(1852)全部完工,历时159年。该建筑群历经300多年沧桑,咸丰年间三次被焚,钟楼、鼓楼毁于兵火。抗日战争中,日军拆毁刀楼、印楼,一百多副匾额、楹联也被付之一炬。

周口关帝庙靠近沙河航运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建筑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占地2.56h㎡。现存前院有山门、铁旗杆、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炎帝殿、河伯殿、老君殿及东西廊房等;中院有戏楼、拜殿、春秋楼及东西廊房、东西配楼、两掖门;后院为一花园。道房位于西院。

铁旗杆造型别致,铸造精湛,高22m,重15t,为清嘉庆二年(1797)陕西同州天平会众商众敬献。

石牌坊和碑亭在铁旗杆北边的月台上。石牌坊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四柱三楼,石雕歇山顶。石碑坊两侧是两座碑亭,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内置《重修关帝庙碑》和《岁积厘金碑》。

飨殿建于雍正九年(1731),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殿内木构架皆施彩绘,其色以青绿、蓝色为主。明间两大梁满绘盘龙,龙体沥粉贴金,白线勾鳞,白色绘腹饰边,绿色绘须、尾,体边绘蓝、绿、黄三色祥云,白色云勾,虽经百年沧桑,其云气之飘逸、色彩之热烈、气势之宏伟仍具体可感,艺术及科学价值可见一斑。

大殿创建于康熙三十二年,是建造最早的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黄色琉璃顶。斗栱为五踩,无正心桁。炎帝殿、河伯殿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傍建于大殿两侧。戏楼建于乾隆三十年,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建筑。戏楼共计两层,一层低矮,二层是高架的戏台,平面共计十一根檐柱,四根金柱,四根角柱,减少了四根金柱,使戏台空间扩大。戏楼斗栱为五踩式,均无正心桁。整个戏楼玲珑精巧,装饰华丽,是研究我国古代舞台史的重要建筑。

拜殿建于嘉庆五年(1800),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卷棚式歇山灰色琉璃瓦顶。拜殿平面各金柱均向檐柱移动了40cm,使得拜殿内部空间增大。拜殿梁架为八架桁前后有廊式,檐柱与金柱间用抱头梁与穿插枋连接。殿内梁架上下木雕琳琅满目,彩画金碧辉煌。整个拜殿造型庄严肃穆,朴素凝重。

春秋楼也建于嘉庆五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重檐歇山孔雀蓝色琉璃瓦顶,平面减少了四根金柱,扩大了使用空间。斗栱均为五踩式,无正心桁。梁架为楼阁式,一层为抱头梁插在老檐柱上,二层梁架为九架梁。春秋楼建于高台之上,更显巍峨壮观。颍川八景之一的“翠阁映霞”,即指此阁楼在彩霞映照下的壮丽景色。

周口关帝庙布局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雕刻华丽,集民间建筑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于世。建筑装饰的题材大量采用“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五蝠(福)捧寿”“加官进爵”“瓶(平)升三级”“金玉满堂”等各种吉祥如意图案纹饰。在建筑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等工艺,融合了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传神,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工艺之精湛居当时中原之冠。



石雕(文宣提供)





前院建筑(文宣提供)





大殿斗(文宣提供)





拜殿梁架上的清代彩绘(文宣提供)





拜殿木雕(文宣提供)





拜殿(文宣提供)





拜殿与大殿(文宣提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