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庙·大禹庙·浙江绍兴大禹陵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祖宗庙·大禹庙·浙江绍兴大禹陵庙

大禹庙位于绍兴市郊东南六公里的会稽山麓,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初。正殿为1932年重建。庙内藏有唐、明、清各代重修禹庙、禹陵及祭祀大禹等内容的碑刻。殿宇雄伟壮丽,殿外山峦逶迤,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大禹治水的记载和传说源远流长。

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历朝历代有着相传不断的祭禹习俗和礼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狩江南,曾“上会稽,祭大禹”,至明代朝廷下令大禹陵寝“五百步之内禁人樵采”,大禹陵一直是人们祭祀、拜谒、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坐东朝西,处在宛委山、会稽山、天柱山三座山的环抱之中,由禹陵、禹祠和禹王庙组成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

禹陵的入口处有一块青石牌坊。通向禹陵的是一条长一百多米的甬道。陵前所竖石碑上镌有“大禹陵”三个大字,系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写,笔势雄健,大气磅礴。碑上的石亭,古朴典雅。陵前有古槐翠柏,陵两旁松竹茂密,氛围庄严肃穆。

1995年新建的大禹陵牌坊,耸立于大禹神道入口处,是进入大禹陵区的界标。牌坊高12米,宽14米。柱端雕鸠鸟,柱中雕应龙,坊上雕双凤朝阳,坊下雕椒图,柱下立辟邪。牌坊上有江泽民书写的“大禹陵”三个大字。

禹祠富有江南民间建筑的特色。据清代《浙江通志》记载,禹祠最早建于夏朝少康之时,以后多次毁废又多次兴建。现在的禹祠为前些年重建,共两进,中间以天井相隔。粉墙青瓦,简朴无华。“禹祠”匾额为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前进左右两侧有“大禹治水”、“计功封赏”砖雕两块;后进塑着戴笠帽持农具的大禹像,塑像根据山东出土的禹像放大复制。祠侧有禹井亭,祠前一池碧水。禹陵右侧建有八角重檐石亭,“咸若古亭”,也叫鼓乐亭,相传是祭禹奏乐之所。

禹王庙坐北朝南,是一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后历代都有修建。从西辕门进庙,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庙宇顺山势逐步升高,错落有致,四周红墙环绕,中间种着大批桂花。明代翻刻的岣嵝碑坐落此处,其文字奇古,记述大禹治水经过、功绩,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写,故又称为“禹王碑”。此碑原立于湖南省衡阳岣嵝山顶峰,所以有此名称。

禹王庙的午门宽11.60米,进深7.05米,有饰以七行门钉的大门三扇。过午门,越“百步金阶”,便是祭厅。祭厅为历代帝王、达官贵人祭禹之所,结构与午门相似。祭厅东西两间为配殿,东配殿置放着明、清时告祭大禹等碑三十余通。

禹王殿殿高、宽均为24米,进深22米。屋顶“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皇帝题写,意为治平大地水患,造福百姓。殿内朱梁画栋,斗拱密集,极有气势。大殿内大禹像高6米,像背后壁上绘有九把斧头,象征大禹治平九州洪水的业绩。禹像两侧楹联乃清康熙皇帝所撰,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既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业绩,同时又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殿前有“御碑亭”,碑上刻着清乾隆皇帝的祭禹

窆石亭亭内放着形状像巨型秤锤的“窆石”,高2米,顶端有一个圆洞,相传是大禹下葬的工具。石上刻有汉代以来的不少题字,是禹王庙中最珍贵的石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