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诺库罗夫·幸福的人为别人分忧》中外哲理诗赏析
幸福的人为别人分忧,
生活中他常常平添忧愁,
别人的不幸使他辗转反侧,
似乎他就是不幸者的亲友。
可怜虫象只田鼠钻进遐想,
满脑子得失又忧心忡忡,
三句话不离自己的操心事,
哪里还顾得上别人的不幸。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述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可怜虫”二者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这里幸福与不幸的分界线就是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关系问题。这是人际关系问题,更是人生观问题。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生观,这些都是广泛而又重大的人生课题。诗人没有引申高深的理论,只是采用自然、贴切的语言,生动地勾画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形象。同样忧愁,一个是为别人“平添忧愁”,一个为自己“忧心忡忡”;“幸福的人”助人为乐,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无私的友情,不幸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陷入个人主义泥沼而不能自拔,这正体现了“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那么,为什么“利他”主义者是“幸福的人”,而“利己”主义者不幸呢?这主要涉及到伦理道德的观点,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哲理意义的关键也正在于此。
“道德”,首先是社会的道德,它是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受社会的制约,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一种能够通过人的行为反作用于社会关系的能动力量。它投影于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一方面影响个人的心理和意识,另一方面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道理和规则。“伦”,即人与人的关系, “理”是道理和规则,伦理学就是专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伦理学”这一名词的创造者是古希腊伟大的学者亚里斯多德,他在人类历史上创作了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使伦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道德学说出现过五花八门的体系和学说,诸如“快乐论”、“功利论”、“禁欲论”、“完全论”等等。这些学说或者以人的自然本性、主观经验为基础,或者以神的意志、抽象的理性为原则,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则着眼于社会和未来,着重研究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就个人来讲,共产主义道德首先要求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无产阶级诗人,维诺库罗夫没有大唱共产主义的革命高调,而是抓住其主要思想内涵,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树立两种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生动阐明了这样一种深刻的生活哲理:个人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完全陷入其中,犹如洞穴;个人利益是渺小的,惟个人利益而是图必然被他人所鄙视。然而,把自己的命运与周围的人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在广阔的天地中,在为人民服务中,施爱于他人,则必然会得到无限的幸福的收获。这不仅符合共产主义道德,而且是人性的体现,因此,按照这种思路,诗题虽为“幸福的人为别人分忧”,但其实际的含义应理解为“为别人分忧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才是诗人真正的立意之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