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赋幽愤
【出典】 《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附崔寔《政论》:“斯贾生之所以排于绛、灌,屈子之所以摅其幽愤者也。”唐·李贤注:“孝文帝时,贾谊请更定律,令列侯就国,周勃、灌婴等毁之。屈原为楚三闾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忧愁愤懑,遂作《离骚经》。”《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康友而善之。后安以事系狱,辞相引证,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
【释义】 幽愤,指郁结于心的悲愤。战国时屈原因受奸人谗害,幽愤而作《离骚》;三国时嵇康因不容于司马氏政权,在狱中赋《幽愤》诗。后因用“赋幽愤”作为咏叹志士仁人失意悲伤的典故。
【例句】 ①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答李子永》1872)这里以“莫赋幽愤”劝告朋友、也告诫自己不要对政治上的失意想不开。②谩写入、瑶琴幽愤。(辛弃疾《贺新郎·赋水仙》1873)这里用“幽愤”指自己因赏水仙而感发的牢骚怨愤之情。③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辛弃疾《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1898)这里用“弹幽愤”喻指抒发作者心中郁积的政治感慨。④酒酣耳热,又何须、幽愤裁诗。(辛弃疾《新荷叶·初秋访悠然》1906)这里说不须写幽愤诗,表现了一种旷达之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