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九斿
【出典】 《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建常九斿。”东汉·郑玄注:“常,旌旗也。斿,其属幓垂者也。”又,同书《考工记·辀人》:“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东汉·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也。大火,苍龙宿之心,其属有尾,尾九星。”唐·贾公彦疏:“自此以下,为上造车,车上皆建旌旗,故因说旌旗之义。……言九斿者若此,正谓天子龙旗,其上公亦九斿,若侯伯则七斿,子男则五斿,《大行人》所云皆是。”《文选》卷三东汉·张平子(衡)《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輵。”三国吴·薛综注:“九斿,亦旗名也。”
【释义】 斿,旌旗的下垂饰物。九斿,有九条饰物,代指九饰之旗,古代天子所用。
【例句】 九斿七萃著声明。(无名氏《奉祀太清宫三首·导引》3706)这里以“九斿”同“七萃”(参见该条)合用,代指皇帝出行时的仪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