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主要诗集·别集·杜工部集
诗文别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其中诗十八卷。唐杜甫撰。由于杜甫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杜集版本及各类注本也就特别多。今人周采泉有《杜集书录》一书,摭拾几备,择要述之。《旧唐书·杜甫传》云“甫有集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甫集》六十卷、《小集》六卷(润州刺史韩滉集)。惜此本早已亡佚。后又有蜀本二十卷等多种,诸多版本中并无完集。此值宋初,“集无定卷,人自编摭”。宋人对杜甫集的整理重在辑佚和编年,基本形成杜集的定貌。其中尤以王洙、王琪二人功绩最大。洙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编成杜集二十卷;此次编辑,用力最勤,参考的本子多,分为古、近体,同时又作了初步的编年。到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琪就王洙本重为编定,由裴煜复视,镂版刊行,成为杜集的一个定本。此本流布甚广,为以后一切杜集的祖本,“自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分类、编韵之作,无一不出于二王之所辑梓”(张元济《宋本杜工部集跋》)。以后有毛晋汲古阁和钱曾述古堂影宋抄本。1957年,张元济以二本相配影印,收入《续古逸丛书》。王琪本有翻刻,即所谓浙本和吴若本,钱谦益注杜诗用的底本就是吴若本,并云:“杜集之传于世者,惟吴若本最为近古。”南渡以后,杜诗的编辑又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的杜集,除浙本、吴若本外,又出现了黄伯思《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此本把王洙以来杜集以古诗、近体编排的体例打破,以编年为主,同时对杜诗又作了一次辑佚,比王洙本更完备,然此本不见于历代著录,也未见传本,只存有李纲《校定杜工部集序》。后又有蔡兴宗、鲁訔沿其编年体例所编杜集。蔡本误字甚多,不为人所重;鲁訔本凡十八卷,今亦不传,止有一序,可略知梗概。以后王十朋《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及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就是以鲁訔本加以注释会笺的。宋人编杜集,除分体及编年两类外,还有以门类为序编次的,以徐居仁《门类杜诗》二十五卷为代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提及。随着杜诗的编订和流布,宋人对杜诗日益重视,注释之风应运而起,三种不同系统的版本都有一批著名的注本出现。分体类诗集注本有鲍钦止注、托名苏轼的《老杜事实》(一作《杜诗释事》)、王彦辅《增注杜工部诗》和郭知达《杜工部诗集注》三十六卷(一名《九家集注杜诗》),其中,以《集注》“最为善本”(《直斋书录解题》),较他注精审简要。编年类注本除前已述者,尚有黄鹤父子的《黄氏补注杜诗》,此注“大旨在于案年编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门类注本皆以徐居仁本为基础,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据谦牧堂藏宋板影刊)和《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代还出现了刘辰翁的评点本。元、明以来,对杜集的整理没有更大的进展,研究风尚转向选隽解律,注释训解本日多。元人有虞集《杜律虞注》二卷、赵汸《杜律五言注解》、俞季渊《杜诗举隅》等。明人注杜诗颇多,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张綖《杜诗通》等九种。其中,明人注本最有名的当属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又名《钱注杜诗》,凡二十卷。有清一代,对杜诗研究作了集成性工作,多集注批点,较为通行的有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诠》等。又有史炳《杜诗琐证》之类的研究专著多种。为适应学术研究之需要,建国后又重新出版了大量的杜集和各类旧注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