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侮·中法战争
1883—1885年中国清政府抵抗法国入侵的战争。乾隆中后期(18世纪下半叶),法国殖民者把目光投向远东,并试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建立据点,打开通向中国内陆的通道。同治年间(1862~1874),法军已占领越南南圻,控制了湄公河下游地区。同治十二年(1873),法国驻西贡总督杜白蕾派安邺率领一支侵略军占领河内,又连陷海阳、宁平、南定等城,妄图占领北圻,以便沿红河进入中国。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驻在中越边境保胜地区的黑旗军帮助抵抗法国侵略者。黑旗军原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活动于两广一带的义军,以七星黑旗为战旗。黑旗军为清军所逼,由刘永福率领在越南北圻一带继续发展势力。刘永福接受邀请后入越,在河内近郊击毙安邺,大败法军。光绪九年(1883),纸桥一役,又歼敌数百,击毙法军军官李威利。九月,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波滑率领,沿红河进攻黑旗军。在怀德、丹凤等地受挫。黑旗军也退守山西。另一路由孤拔率领海军进攻越南首都顺化,顺化失陷。8月25日,法军趁阮福时病死,越南政局不稳之时,强迫越南政府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法国政府任命孤拔为远征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在越南北圻的法国陆、海军,共9000人,后又增援15000人,准备攻取红河三角洲的山西、北宁等地,驱逐那里的黑旗军及清军,以完全控制北圻。
面对法国武力进逼,清廷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自《顺化条约》签订后,主战派占了上风,并极力主张采取攻势。清廷命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驰赴北宁、山西前线,以固门户,伺机克复河内。在海防上则确定以天津、广东为重点,在沿海各省海口择要布置,以防法国海军袭扰;同时并命长江中下游各省察看沿江形势,分布扼守,防敌兵船沿江内犯。十一月十二日(12月11日),法军总司令孤拔率军6000分水陆两队,由河内向山西进发。刘永福、唐景崧率黑旗军及清军5000人扼守。十五日(12月14日),法军炮击山西守军,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法军付出惨重代价占领黑旗军工事。十七日(12月16日),法军轰塌西门城楼进入城内,激战至夜,中国军队被迫撤往兴化。山西首战失利,使清军失去了威胁河内的前哨阵地,丢掉了控制红河的战略要点,北宁陷于孤立。山西失守后,清廷严令岑毓英加强兴化防御,责徐延旭严守北宁。岑毓英派吏部主事唐景崧与刘永福率全部黑旗军驰援北宁。光绪十年二月十日(1884年3月7日),法国远征军在新任总司令米乐率领下发起了对北宁的进攻。十五日(3月12日)法军从北、东、南三面围攻北宁。法军一部占领涌球土山之后,于山上架炮轰击北宁城,清军弃城逃至太原、谅江一带。当日晚法军进入北宁。十六日(3月13日),法军继续追击清军,连夺太原、谅江、朗甲等地。三月,法军移兵进攻西线滇军,岑毓英不战而退,兴化、临洮、宣光相继失陷。红河三角洲之重镇全部落入法军手中。四月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宣告了清军在北圻的失败,承认了法军对全部越南的占领,标志着中法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闰五月一日(6月23日),法军在北黎炮击清军阵地,被守军击退。法国趁机扩大事端。五月七日(6月29日)起法军八艘军舰在孤拔统率下闯入闽江口,进泊马尾港,并日夜监视港内福建水师,不许移动。六月中旬,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3艘军舰炮击台湾基隆港,为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手下清军击退。法国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清廷为北黎事件赔款8 000万法郎。清廷拒绝,中法外交关系破裂。七月三日(8月23日),法军向清军开战,福建海军却由于未能积极备战而陷于被动。福建水师十一艘战舰被击沉,700名将士伤亡,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次日,法军轰毁马尾造船厂。闽江两岸炮台亦全部被毁。法军出江后退至马祖澳(今定海湾)。
七月六日(8月26日),清廷对法宣战,并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八月十二日(9月30日),孤拔率军舰5艘占领台湾基隆。十四日(10月2日),淡水清军向来犯法舰开炮,双方展开激烈的炮战。二十日(10月8日)法军登陆,为清军围歼,被杀百余人,逃回海上。九月五日(10月23日),法国宣布对台湾封锁。清政府从南洋海军中抽出5艘军舰南下援台。十二月廿八日(1885年2月12日),援台舰队与孤拔所率7艘法舰在浙江石浦洋面遭遇。法舰追踪清舰至石浦港,击沉清舰两艘。其后,孤拔进犯镇江、宝山,均告失败,孤拔退守澎湖,不久即死。在北圻地区,清军决定两路反攻,东线进攻谅山、太原;西线进攻宣光、永祥;两军会师后合取北宁、河内。法军由波里接替米乐为远征军总司令。东线清军连连失利,郎甲、船头、谷松、委坡、谅山相继失陷。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西线清军和黑旗军在岑毓英指挥下围攻宣光也未能得手。法军乘势向兴化以西红河两岸发动进攻。在此情势下,清廷电令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被推为东线总指挥。冯子材于关前隘(今隘口南)积极部署防务。二月五日(3月21日),冯子材夜袭文渊城成功,打乱了敌军进攻部署。七日(3月23日),法军千余人进入镇南关。各部守军奋力合攻,当地人民和越南义军也前来助战,至八日(3月24日)上午,失地收复,法军伤亡1000人。法军撤退。镇南关大捷使东线清军转败为胜,并扭转了整个战局。
此后冯子材连连得胜,不断收复失地,并谋划进攻北宁、河内。西线清军和黑旗军亦在临洮大败敌军,准备收复兴北。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时,清政府主和派采取乘胜即收的策略。二月十九日(4月4日),清朝代表金登干与法国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二十二日(4月7日),清政府强令前线各军限期停战撤兵。四月二十七日(6月9日),清廷代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署了《中法天津条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获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中国西南边省门户被打开,成为法国对华扩张的重要地域。中法战争中,中越军民并肩作战,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造成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