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漆身吞炭
典源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扞,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 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lai),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亦载,“知伯”作“智伯”。
释义用法 豫让是智伯宠信的馆客。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豫让立志为他报仇,把自己弄得身上长癞,去掉须眉,又吞炭使声音变哑,改变容貌使人认不出来,最后杀赵不成,要求用剑砍赵的衣服,以示报仇,自己自刎而死。后用此典表示义士舍身复仇,以酬大恩。
用典形式
【击衣】 清·黄景仁:“击衣呼豫让,向风刎田光。”
【吞炭】 宋·黄庭坚:“忠言愿回天,不忍学吞炭。”宋·文天祥:“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
【漆身】 清·刘震:“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斩空衣】 唐·李白:“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炭欲吞】 北周·庾信:“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
【漆涂身】 清·吕留良:“黥卒敢争莝豆食,髡钳未许漆涂身。”
【豫让桥】 明·李攀龙:“风色田横馆,寒云豫让桥。”清·陈维崧:“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形容变尽】 宋·苏轼:“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漆身吞炭】 清·钱谦益:“漆身吞炭依然是,烂额焦头取次能。”清·纳兰性德:“一死难酬国士知,漆身吞炭只增悲。”
【豫让声消】 清·黄景仁:“似尾生柱朽,豫让声消。岁岁洗车旧例,为征人,移在今朝。”
【豫让报恩】 清·徐乾学:“程婴存祀义,豫让报恩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